首页 -> 2006年第9期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学案例

作者:王能水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借尼斯湖之谜告诫人们要相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文章始终抓住“疑”与“信”两个字来写,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者对此事的“疑”与众人对此事的轻“信”来展开。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文章开头以轰动一时的尼斯湖怪被抓住的消息来激发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接着介绍报纸报道抓住尼斯湖怪的详情及来源,以及科学家对此事的科学分析与多次实地考察的情况。再以英国媒体披露尼斯湖怪真相为整个事件的结束,最后提醒人们:要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据此本课采用探究式讨论教学法。教前设计三个教学目标:学会整理材料,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品味准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感知文意,教师导疑,学生探究。由此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材料,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3、品味准确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真实务的科学品质。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看尼斯湖怪照片。激“疑”。
  (1)它是1934年,英国的《每日邮报》发表的照片,近60年来风靡全球的似有若无的水怪。
  (2)它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仆人在湖中游泳时见证的水怪。
  (3)它长长的脖子和扁扁的头部,看上去不像任何一种水生动物,很像早在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
  (4)它生活在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尼斯湖中,科学家多次考察追踪,结果一无所获。
  它是:尼斯湖怪
  推出课题:尼斯湖怪被抓住啦?
  2、速读课文,感知文意。解“疑”。
  一张照片,引起大波
  捕获过程,消息来源
  内行疑问,科学分析
  实地考察,追寻踪迹
  炮制照片,湖怪揭秘
  虚假消息,引发思考
  3、教师导疑,学生探究。质“疑”:
  提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相信尼斯湖水怪的存在?
  提示:(1)轻信心理。(2)盲从心理
  提问:我们从尼斯湖怪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作者明白“要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
  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科学品质)
  思考分析——求证结论(科学方法)
  4、学生质疑,讨论探究。悟“疑”。
  结合文本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讨,教师点拨。
  可能提出的质疑:
  (1)小报报道说“有30只水怪”其根据是什么?
  (2)科学家推测水怪食鱼的根据是什么?
  (3)小报为何要发表虚假照片?
  (4)文章结尾一段告诉我们将来有什么新的科学发现也不必大惊小怪,用意何在?
  (5)克里斯蒂安临终前的话可信吗?
  5、拓展交流,总结归纳。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闻让学生谈感想,或写一段文字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轻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态度来求实,用科学的方法来求证,从而养成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好习惯。
  
  [课堂实录(节选)]
  
  (老师用了20分钟时间,通过引导学生摘取课文主要信息的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熟悉了文本,理清了思路,接下来,将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质疑解疑,探究文本。)
  师:(一手指着板书,一边小结)由整课内容我想到了两个字,一个是“信”,一个是“疑”。读完了全文,我有一个不会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齐答):有。
  师:1934年至今,时隔近60年,这么长时间,面这么广,这么多人都相信尼斯湖怪,这是什么原因?看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答一下。
  (教师提问后,学生很快陷入沉思中,有的翻看书,还有个别学生主动与同桌交流。一分钟过后,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终于打破了课堂的沉寂。)
  生1:课文第三段说了“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轻信。
  老师(赞赏点头):这是第一个我想到的问题,这位同学给了我一个答案,非常感谢你的帮助。
  生2:是因为有很多传言,尼斯湖深处可能有30只水怪,后来《每日邮报》还发了“尼斯湖怪”的照片,所以人们就相信了。
  师(一边重复该生的发言,一边启发归纳):别人这么说,自己也跟着说,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3:因为他们不懂科学。
  师:轻信是一种盲从,也是一种从众心理,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别人说那个地方有湖怪,就马上做出反应,就想去尼斯湖看看,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齐答):好奇。
  师(小结):从以上分析,人们相信是因为从众、盲从和好奇的心理作怪。那么我又有一个问题想问:作者从人们轻信传言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从中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1: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根据实际情况作判断。
  师:很好,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体会。(师将目光移向全班同学,举手者廖廖无几,多数同学仍在思考。)
  生2:不论什么时代,事物都有真有假,要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师:这个同学的发言可用8个字概括“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科学家值得赞扬的就是这种怀疑精神。我国古代学者曾有人说过“学贵在疑”。你们对这篇课文中的理解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学浏览课文,思考值得提出的问题,教室里开始有杂乱的议论声,半分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在巡视中小声鼓励该生的质疑习惯“你很善于思考,想好了就可以提出来”,陆续有几个学生举手,两分钟后教师采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A生:文中英国的一个生物学教授等人分析,尼斯湖水深处可能有30只水怪,为什么说“30只”?
  B生:水怪可以生水怪。
  A生:(抢问):1934年就拍到了湖怪照片,说明这之前就已有了湖怪,时隔近60年,为什么就只繁殖了近30只呢?
  师: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关于湖怪的传说不要辩了。老师查过资料了,尼斯湖怪的传说最早是公元565年,为英国一个传教士和他的仆人所发现,距今已1400年了。显然繁殖30只不可信。那么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不可信呢?(教师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来理解如何笃信科学。)
  C生:不可信,它是来源于英国的一份小报。
  D生:不能一概而论,小报消息都不可信?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看出,同学们找找看?
  E生:“据说”,就是道听途说。
  师:由此可见,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第二节中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个特点。刚才的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好,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2:文中结尾说“将来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这样说呢?
  师:提出这个问题看出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深入,哪个同学帮他说说?(问题很重要,大多数同学正在思考,老师点了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这句话是说“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师:(小结)结尾句很重要,是不能去掉的。正好给本文的主题起了深化作用。笃信科学还不行,还要勇于探索。这个问题提得好,解答得也非常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