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成原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尽尝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这首词看似单纯,内容却耐人寻味,写愁说恨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技艺高超。吟完全词,自可感到,词的上阕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写忧国家忧民族的深愁,起笔却就是不提愁,说“不识愁”。辛弃疾真的“不识愁”吗?这不可能。在辛弃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他的家乡也被占领。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国难当头,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情况他不会无动一衷。他不是“不识愁”,而是对深仇大恨理解还不够深刻,人生的经历不够丰富,还没有尽尝愁的滋味。正因为这样,就“爱上层楼”,赋词说愁。
  古人登高,写诗填词,抒壮志豪情,倾内心苦痛,是一种情调,辛弃疾除了有这种闲情逸致以外,还有想念沦陷的国土,不忍大好河山落入敌人手中的爱国之情。词中的“层楼”就是高楼的意思,两句反复,意思上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节奏上收到了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中的“强”的意思是勉强,读qiǎng。勉强说愁,是作者愁得不够深时的生硬之语,没有愁却偏要写愁,自然写出来的愁也就是不伦不类的愁,十分尴尬。这一句好就好在,作者不仅在自嘲,而且也中肯地批评了文坛上那种片面追求形式美,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自作多情,感情虚假,无病呻吟,内容空洞的现象。
  总的说来,词的上阕,是指作者年轻的时候人生的阅历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地理解愁的滋味,也就不能够完全地明白忧国忧民的愁。它为词的下阕写真愁浓愁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下阕首句“而今尝尽愁滋味”,与上阕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少年”到“而今”,几十年过去了,从“不识愁”到“尝尽愁滋味”,这中间有多少痛苦辛酸,其中的愁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只好“欲说还休”,干脆不说,反复感叹“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这里,文字上虽然不说愁,可文字的背后却蕴藏着诗人内心说不尽、道不完的“愁”。
  辛弃疾向来就有光复国土,再整乾坤的远大理想。南来最初的几年,他职位低微,远大的政治抱负,不与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在南宋统治集团里的孤危地位,使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他仍然抱有一颗报国的赤胆忠心,他给宋孝宗呈奏了《美芹十论》,提出了抗金杀敌、光复国土的十点措施;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阐明了九点建议。但宋朝的统治者对辛弃疾不但不理睬,还把这位民族英雄看成是北人南来入仕而不信任。特别是投降派对他更是想尽千方百计进行刁难,爱国的民族英雄只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果。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有甚者,由于小人的谗言,他在四十二岁就因言官弹劾落职,闲置在家,更加不得志了。这种愁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第二年他到江西上饶,住在带湖水畔。表面上他好像过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内心却还是愤愤不平的。在带湖的隐居生活时期,是辛弃疾词创作上的一个全盛时期,他的许多名篇佳作大多出自这个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名篇。辛弃疾住在带湖的时候,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位于今天广西丰县。据此可知,辛弃疾在“尝尽愁滋味”后,就少了“上层楼”的雅兴,更多的是来往于博山的山间小路,从年轻的“爱上层楼”到现在的“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这中间包含着忧国愁家,怀才不遇,有志无成,长期压抑的愁苦、愤慨、不平,他不知从哪里说起,也不知怎么说得清,怎样说得完,说了会有啥用,因此,“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不好说,不想说,说不完,那就随便说一句“天凉好个秋”罢。
  “天凉好个秋”是“妙手偶得之”,是这首词不可少的一个句子,它也不能用其它的句子来替换。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好就好在写愁说恨不落俗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李煜写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写愁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写愁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他们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写愁多愁长愁来得快,是写愁言恨的名句。而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是愁到极处不言愁。按常理,此处应是浓愁来结束全文,但是作者没有照常规,而是出人意料地把笔墨一转,故意“顾左右而言它”,轻描淡写,有意回避愁去说秋凉。负重若轻,真是放得开。古人写秋言愁的诗句很多,一般说来是先写秋景,后说悲愁。如杜甫《登高》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秋词》的“自古逢秋悲寂寥”。辛弃疾则一反他人的写法,先愁后秋,还是“好个秋”,此乃反向写愁。写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别有一番滋味,耐人寻味。愁到极时不说愁,写一句观秋凉的话来聊以自慰,读到这里,读者自会明白词人内心深处的愁既多又重了。这样写愁真是好极了,在平平淡淡中见真愁。
  辛弃疾是大家,他的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多彩,在不同的题材下,表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调。《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这首抒情小令不仅思想内容深广,言短意长,概括了人们思想生活的特殊感受,而且写愁手法巧妙,独具匠心,韵味悠长。
  
  单位:四川三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