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构建有意义的阅读教学过程

作者:沈伯卿




  语文教学向来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得、轻习得的问题。这种忽视教学主体、缺乏意义建构的教学过程,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意义建构而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淖。如何构建有意义的语文教学过程呢?
  
  一、组织多元对话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构建有意义的阅读教学过程,需要组织好多元对话,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对话是基于文本和问题展开的。因此,教学对话必须从生本对话开始。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话并构建意义的生成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基于此,阅读教学活动就必须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保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失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教学必然成了单向灌输与被动接受,是谈不上“有意义”的教学过程。
  其次,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学生“求知、质疑、解疑、生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必须始终是一个师生、生生平等合作的对话过程。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从生生对话的层面看,学生可以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可以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可以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学对话还应该包括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将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和利用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
  
  二、倡导自主探究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努力将这一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让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探究兴趣,催生问题意识,进而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一方面要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注重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努力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情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实践和发展的主人。
  据此,教师除了更新教学理念外,还要着力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揭示课题到课堂结束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立足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发挥自主合作的作用,将阅读、感受、体味、感悟、表达、创新、检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不能以提高应试成绩为价值取向,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都统一到了知识性这一层面。
  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语文学习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渠道,才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发现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新大纲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阅读教学实践而言,毫无疑问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用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获得感悟,形成能力,养成习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读书,让他们自主自由地读书。因为,自主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还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语文课上教师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参与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陈述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广泛开展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和体会,不要用已有的成见和结论来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掌握某种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语文课堂应该成为面向多彩生活的自由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自由天地。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有意义”。
  
  单位:江苏如皋市石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