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写作中的烘托映衬手法

作者:周 明




  “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兰草题图诗。清香四溢,春意盎然的芝兰图,却傍添几笔带刺的荆榛,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美中不足的遗憾,但遗憾之余,细作推敲,这诗画里隐藏的文里机关、画里机关就不难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他在这幅幽静雅致的芝兰图中,添上几笔乱荆衬托其间,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而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这种理解既富有哲理,又符合美学原则。借鉴到我们的写作中,不就是一种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吗?
  烘托映衬,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事物陪衬、映照主要事物。烘托映衬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以人衬人、以景衬景、以物衬人、以景衬人、以景衬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烘托映衬随处可见。
  (一)以人衬人。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迂腐、寒酸受人欺凌的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不幸遭遇正是通过心狠手辣的丁举人这个封建统治者化身的陪衬完成的。如果只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如果只是短衣帮的冷漠挖苦和嘲讽,还不足以造成孔乙己的悲剧,正是通过几笔“荆榛”,“吊打”、“打到半夜”、“再打折了腿……”才能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描绘了一位豆腐西施杨二嫂,她就是几笔荆榛式的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笔,却形象鲜明,“两手搭在髀间,没系围裙,张着两脚,正如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去了”,这个不仅外貌丑,而且心灵也丑的人物,反衬了闰土憨厚、朴直的形象,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善良劳动人民精神和肉体双重摧残这一重大主题。
  (二)以景衬情。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写烈日之“酷”,暴雨之“猛”,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达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鲁迅的小说《祝福》写新年祥和喜悦的气氛反衬祥林嫂在漫天风雪中悲惨死去之“惨”,烘托“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之情;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荷塘月光柔美、环境恬静反衬他“内心颇不宁静”之情。
  (三)以景衬人。《明湖居听书》一开头就从三个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离演出时间还早,听书的人就来到了戏园,有的人还饿着肚子;二是听书的人很多,大戏园里已“无处落脚”,听众中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官员还带着家人一同来,作者写戏园盛况就是通过渲染环境气氛来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
  (四)以物衬人。《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王小玉说书用的道具仅是两片梨花简和一只鼓捶子,用演出道具的平常烘托映衬王小玉说唱技艺的非凡。《口技》一文中,用“一人、一椅、一桌、一扶尺而已”烘托映衬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五)以景衬景。《故乡》一文中,写记忆中故乡的神奇画面:“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写现实中故乡悲凉的气氛、衰败的景象:“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底下,几个萧索的荒村”,通过对比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掠夺与压迫才使中国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总的社会大背景。
  当然,我们主张傍添几笔荆榛以资陪衬,是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有益于人物形象的突出,有益于景物描写的,决不是无病呻吟或画蛇添足。我们应从郑板桥兰花图的题词中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见解,对艺术透彻的领悟,细心揣摩作者画题中隐藏的“文里机关,画里机关”,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单位:江苏淮安市复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