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作文训练的模式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明华




  当前作文训练,老师烦,学生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作文训练的模式化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使一门生动有趣的课变得乏味无趣。一般作文训练无非是老师念念上次的作文,讲讲本次作文的要求,次次老一套,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手段更是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嘴,难以唬弄在电视机、电脑圈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实,作文训练课应是最活跃、最吸引学生的一堂课,只因教师的一些作法,使之远离了学生。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有以下几件事可以尝试去做。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l、户外教学
  在有条件有组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社会,发现自然。例如让学生走访校门口卖水果蔬菜的小贩,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又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开阔了眼界,何乐而不为?没有必要想着春游、秋游才是户外活动,其实户外教学也有许多种,关键在于教师的“点子”。
  
  2、多媒体教学
  电影、电视、VCD等都可以搬上课堂,让学生了解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看场电影,可以让他们写写故事梗概,写写影评。看看新闻,可以让他们注意连续报道,然后把整个事件记下来,更可以让他们注意世界风云变化,了解当今世界局势。人生处处皆学问,只要引导好,电影、电视、VCD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吸引学生,有更大的信息量。
  
  3、调查报告
  这是一个长期的教学题目,但却是一个有用的教学题目。指定观察或实验对象,将学生分成3至5人的若干小组,互相配合,完成某一“课题”,最后写成总结报告,如调查本班同学一周零花钱的使用情况,了解同学参考书的数目及其使用情况,调查课堂粉笔的使用率,统计同学平均每天学习和休息时间;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培养其分析能力、理性精神、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要让学生觉得作文训练是很有兴趣的事,让他们有信心参与,就在于教师设计的好坏。一份好的教案,往往是充满了新意,闪耀着光芒,让学生觉得处处都是突破口,处处有话说。“记一件有趣的事”学生一看就烦,原因就在于它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自由的想象却被“有趣”二字扼杀,如何谈得上创新?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人物肖像描写的练习,让学生用100多字描写本班同学,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写的是谁,进行抽象地评价。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他们意识到观察人物应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不然就会千人一面。引导学生认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以及独立的肖像描写是没有意义的,它必然为写作中心服务,不能为写肖像而写肖像。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种教学训练中,文章章法的训练应提上日程,且应占有重要位置。文章章法是对文章谋篇布局的总称。以前,这种训练多从大处着眼,过于粗略,学生如坠雾中,难以适应,其实范文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如金圣叹评《水浒》,评古文都是不错的范例。另外就是采用活页的形式。每次上课将范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堂阅读,评点其好坏。如好在哪里,毛病又在哪里,不仅从其思想内容入手,更应讲明其行文的思路、章节安排,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口头作文训练的经常化
  
  说话和写作是一回事,目的相同,只是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把话说好,对于写好文章是很有帮助的。当代社会口头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口语的表达效率,这也要求人们把说和写结合起来。从教学实践来看,说可以促进写,写也可以提高说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首先,要注意平时口头作文训练,课前五分钟,让一两个同学作3分钟的口头作文,让其他同学评议。这既符合教育心理学,又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其适应性。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部分学生由于下课时处兴奋状态,上课后几分钟内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此时作口头作文训练,可以提高其精神紧张状态,使其注意力很快集中。
  其次,注重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作文课上或时间较充裕的阅读课上,主要方法有:
  ①复述课文内容。以较长较复杂的小说为宜。
  ②补充课文情节。将课文中过于简明或省去未写的部分通过想象补充起来,如《祝福》中祥林嫂与贺老六成婚的情景。
  ③讨论和论辩。双方围绕论题发言,共同讨论以加深了解,然后分头写作。
  ④看图说话。简单易行,漫画最好,《楚天都市报》上多有此种题目,教师应用心收集。
  ⑤通过关键词想故事。通过一个故事把几个不相干的关键词串在一起,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口头作文是一项对教师、学生要求比较高的写作训练。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和气氛,既不可沉闷死板,也不可放流任之。
  
  单位:湖北武穴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