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在快乐中作文

作者:王爱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要让作文教学真真切切走近新课程,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改变谈作文色变的消极状态。作为教师就要设法改变一些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赋予作文教学新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作文着,在作文中快乐着。
  
  一、让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句话:“每个人在努力中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以赏识肯定的目光来看待他们大大小小的成功,让学生在习作中自信,在自信中进步,最终走向成功。
  关注“亮点”。老师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励的本质是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有了追求完善、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在习作中要抓住学生的亮点不断激励学生,有时老师无意的一个“高分”,婉转的一句评语都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添了写作的信心。比如划出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再加以赞美的语言,或者就此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有“经典”,习作的世界中因为有了自己更精彩。
  展示“亮点”。学生欣赏自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学生习作虽然平实者较多,但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时是用词,有时是选材,有时就因为一个题目。因此,作文写完了,不要让学生忙于修改,而是让他们多读几遍,把自己认为的“亮点”展示出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读给老师听,这首先是对勇气的挑战,其次在体验了成功和快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功效。因为在聆听了别人的“亮点”后,再去寻找自己的缺点也许不是那么难了。
  借光“亮点”。老师在利用这些“亮点”燃烧起他们作文热情的同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挑明不足之处,并把不足与“亮点”形成对比,用“亮点”的光芒来照亮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感化。在不伤学生自信的基础上达到进步的目的。比如可以对学生写评语:你在选材中十分有创意,说明你很会动脑筋,很有生活经验,请将这个特色发扬下去。如果能多学一点成语,可以使文章更添光彩。学生首先感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对自己的不足也就重视起来了,在快乐中弥补着自己的不足。
  
  二、放飞个性习作的个性
  
  在习作中,老师都希望能看到学生极富个性的文章,语句间流露的是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引导学生在有创意的表达上下功夫。
  命题求新。学生写作文常有内容雷同的情况,很大的原因是老师的题目与要求太普通了,或者已经墨守成规,好像什么题目就该配什么内容。要改变这样的状况,老师必须灵活命题。命题要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和时代脉搏,写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和最强有力的发展。同时命题的范围应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也就不至于走题。如果有个别学生因作文题所限而感到无话可说,我们也可以从实际出发,让他们换一个题目写。如果有的学生作文写走了题,也可以指导他们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另换合适的题目,以尽量减少因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弊端,使学生放手去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敢于让他们面对丑陋,让他们生活在有瑕疵的环境中,比一味地理想化更贴近生活。
  语言求变。学生们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可有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却难免千篇一律,可能是受了练习与作文选的副作用吧。比如写教室里安静,往往说是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说人着急,就是热窝上的蚂蚁。这些语句并不是不好,可用得太久了,读起来索然无味。因此要让孩子们变化语言,其实说变就是不变,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用套用别人的。有时简朴的语言,因为是出自学生自我的,读起来反而显得富有真情。
  形式求活。在中考作文中,写作形式灵活多样,文体不限。比如同一个题材的作文,像环保之类的,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今天采用叙事,明天采用童话,后天采用诗歌,或者不同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构思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技巧,写起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本着让学生为快乐而作的原则,通过多渠道,与新课标的要求连接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走进作文世界,在快乐中习作着,在习作中快乐着。
  
  学校:黑龙江嫩江县九三分局山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