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作者:莫立刚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灵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开拓,是很难获得理想成效的。就像一堆干柴,如果不去点燃,那么它永远是干柴,而就不能燃烧。因此,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潜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至关重要。
  
  一、抓住时机,点拨诱导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令人非常动情的事情,这是写作的好素材。然而这些素材大都如电闪石火,稍纵即逝,而一般人往往不留意这些动情的瞬间,失去写作感知的最佳时机。事后想提起笔来写,就会觉得感情已经冷却了,难以写出当时的情景。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捕捉这种写作训练的最佳时机、最佳境界,激发学生的文思,使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积,不吐不快”的心理状态。
  
  1.细节点拨。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的细节,体会到人间真情。譬如在校园里,能从校门口母亲塞给女儿的一包点心,风雪中父亲送来的雨衣,晨曦中班主任老师匆匆的脚步,夕阳下同学间真诚的劝慰等等细节,体会出人间情感的真挚。在家庭里,能从父亲责备的口气中听出对自己的期待,能从母亲额上的一缕白发体会到家庭生活的艰辛,能从见义勇为者身上看到正气的弘扬,能从五保老人的笑容里看到社会的进步等等。
  
  2.节日点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教师可以抓住各种节日进行文思点拨。例如,国庆节,让学生领略祖国繁荣富强高歌猛进的风采;清明节,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气概;端午节,让学生吟出屈原爱国情怀的悲壮;七夕节,让学生描画出牛郎织女情感的真挚;中秋节,让学生抒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重阳节,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高洁……
  
  3.事件点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这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反分裂法的制定、神舟六号的升空、奥运会吉祥物的推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禽流感的防控以及伊拉克战火、东南亚海啸、日本纂改教科书、小泉拜鬼等,这些事件表面上似乎和写作没有联系,实际上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孟子曾指出:“引而不发,跃如也。”学生的生活积累太少,就写不好文章,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这里,我们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丰富他们的思想文化库存和生动鲜活的生活库存,使学生经常产生想表达的巨大冲动,这样教师能循循善诱于先,学生就能孜孜以求于后,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动力,构成一种生动和谐的教学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情感,疏导文思
  
  激情源于情感,而情感对学生文思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情感越丰富细腻,文思就越活跃敏捷。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生这时的情感往往非常丰富、强烈,并易于表露。这是诱导文思的极好时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有封闭、肤浅的一面,因而他们的情感有时又显得朦胧而短暂,而且不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作文思维之中,这也是不少学生文思呆滞枯竭的原因之一。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并且将这种情感引导到写作中来。
  
  三、因势利导,感受成功
  
  写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要让学生的写作激情得以保持和发展,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加以点拨和引导,同时,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
  首先,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优秀习作的范例。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形成有文采有鼓动性的批语,使学生的“一技之长”得以充分拓展。在课堂上要对选出的优秀习作加以评析和鉴赏,要让写出优秀之作的学生感到一种荣耀和自豪,使这些学生在较高层次上继续写出好作文来,其他学生也能受到启发和鼓舞。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写作知识学以致用。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引导。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写作特长,例如,为演讲比赛写演讲稿,为学校运动会写通讯报导,为黑板报、墙报组织稿件,甚至向报刊杂志投稿等。
  第三,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发表天地,对学生的优秀习作,除了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来欣赏和评析以外,可以指导他们进一步修改,比较满意的习作可以帮助他们推荐到学校校报或其他报刊杂志上发表。推荐发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修改、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会逐步深化,写作激情也会内化成一种强烈的写作动力。
  应该说,激情是生活积累和思想修养的升华,它在写作中对灵感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培养兴趣,培养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增强对生活的敏锐体验,都与写作激情的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的人是不能将激情融入写作之中的。
  
  单位:江苏赣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