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作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钟建琴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鲜活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人文素质与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应该能反映其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如鲁迅所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
  人格。”
  目前,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使其在作文中所立之意、所选之材、所遣之辞显得粗糙单调、呆板乏味。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寻求对策,尽力扭转这种局面,为素质教育更深入地开展作出自己的实践努力。现在,因教学条件所限,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面临以下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来源仅局限于书本;对周围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关怀;不关心传统文化;比较热衷于追求表层的感官享受,缺乏基本的理性思维;理想精神和实证精神薄弱,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终极目的只在考上重点中学等等。
  (二)教师方面:自身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缺乏师生之间的广泛对话;人文科学教师还没有形成角色转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命、青春、爱情、环境、情感、梦想等,全面铸造其品格”方面做得很不够;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学习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教育创新的意识不强等。
  (三)学校学科管理方面: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较差,缺乏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人文素质教材;还没有思考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视野还停留在“考”这一点上;校园文化活动几乎停滞,一些学校常有的学术讲座、社团活动、专题研究、课外导读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校园人文氛围淡薄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地树立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不能替代人文素质的教育的正确观念。不能混淆了认知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区别。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众所周知,当今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专家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告诉人们这件事该不该做。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写等常规的语文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作文,能体现出他们对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或现象所持的态度、感情和价值观。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中的立意、选材及表达。因此,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看了几百篇优秀例文就可轻易完成的。非得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不可。看下面这两个片断。
  (1)“总在白日里幻想,将来的什么时候,要去流浪。到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厚厚的思念,如浮萍般漂泊。去雄伟的长城,看古老的城墙绵延在山峦间,一直延伸到遥远的秦朝;去看喜马拉雅山上圣洁的皑皑白雪,看青藏高原上虔诚的教徒一步一跪拜;去
  看新疆姑娘美丽神秘的舞蹈,然后围着火炉吃西瓜……
  如闲云野鹤,云游四方。走走看看停停,可以像诗人一样细细咀嚼心底的每一丝牵挂;可以像流浪歌手一样弹着吉他放纵自己的歌声在山川峡谷之间回荡,尽情地和放牧的大哥对唱,和山妹子对唱;可以像流浪画家一样用色彩书写不同的心情,就如小说中的人物一般含着微笑,带着牵挂去流浪远方。”
  (2)“大凡伟人都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行为难以被当时的世人所理解,信服。屈原是孤独的,‘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他的理念不被人接受,最终只得抱石投江;李白是孤独的,他的才气使他对文字的驾驭达到乘兴而来,尽兴而去的地步,然而他一生受排挤遭迫害,李唐盛世容不得他,他只得借酒浇愁。于是这些伟人要么像荆棘鸟,走向偏激的极致,要么像枯叶蝶,走向归隐的极致。包括您的文章在校园里也不太受欢迎,同学们爱的是张爱玲,是冰心,是韩寒,您觉得呢?”
  这些习作片断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表达功力,相信很多老师都会由衷地赞赏。尤其是小作者所表现出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值得称赞。
  (二)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的统一起来。
  语文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要素,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应该服从整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手段、途径有机结合,取得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协同发展的最优效果。那么,写作技能和人文素质是怎样的关系呢?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情、理、志,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学生的写作,正是要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观体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品质、迫使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判断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理解、接受、熔化这些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也不可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再看下面一段例文:“我很想要一只足球,可是我爸爸妈妈不让我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我想都不想是足球。我很喜欢踢足球,以前我有一只足球,可我考试考得不好,被我妈妈拿去了。现在我一放学,妈妈就叫我做作业、看书,还说考试考得好了才把足球还给我。我只想要足球,现在一到家我就做作业。到了星期天妈妈也不把足球拿给我。”
  这样的作文,只是做到语句比较通顺——尽管在写作时,该生已把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却没有为作文贯注一丝灵气,读来了无趣味。如果这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照此发展下去,笔者猜测,也顶多只会就事论事地对待作文,把它看作是多识些字,尽可能扩大词汇量,懂得些语法、修辞,学会一些写作手法,记住一些写作模式等罢了。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效果,借用《四书·大学》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质,净化个人灵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去教育人民,唤起人民,除旧布新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就作文训练来说,“言为心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过程,应该能服从于并表现出他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发展轨迹。我们教师也必须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观,通过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开展。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外现,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这种大作文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有意为之”。
  语文教师要有勇气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夯实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文学审美的功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握住学校文化的导向,另一方面以身践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中华民族固有的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虽千人而吾独往的英雄气概,先忧后乐的胸襟抱负,夸父逐日的坚韧精神,温和敦厚、谦逊内敛的民族精神,向往山林、融于自然的审美追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格,这些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勤俭自律、发奋图强的自立意识,大公无私的雷锋精神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这其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发展呼唤教学中的人性关怀。让我们一起品味《卡尔·威特的教育》中的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单位:江苏溧阳市新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