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还语文学科本色

作者:周兴富 伍 凌




  周兴富,男,生于1967年,湖北大学生物系毕业,中教高级职称,华师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历任湖北省房县一中团委书记、副校长、校长。1992—1999年连续四次获省市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人事厅授予“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房县“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十堰市“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市优秀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五篇。
  
  伍:周校长,房县一中的语文教学发展势头一直很好:高考成绩多年在区域同类学校独占鳌头,声誉颇佳;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山区县一中先后竟产生了五位语文特级教师。这其中有什么妙招绝活呢?
  周:没有。我们只是还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本色,尽量少犯一些错误,少留一点遗憾而已。
  伍:您说的“本色”指的是什么呢?
  周:是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师的自身优势。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就是语文教师,而不同于别的教师,自身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创新意识。这就是“本色”。
  伍:您所说的“少犯些错误,少留点遗憾”指什么而言呢?
  周: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育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作为校长,如果不充分利用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稀有人文资源(就本校而言,语文学科有说服力的高考成绩,令人自豪的特级教师),并让其充分释放激励和震撼人心的能量,那就意味着犯下了鼠目寸光、拿着金饭碗而四处要饭不可饶恕的终身洗刷不掉的错误。错误产生了,遗憾还远吗?
  伍:您为什么要着重强调这两点呢?
  周:只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从思想深处重视语文和语文教学。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无知,意味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丧失。只有充分利用语文教师自身的优势,才能让语文教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进而激发其浓郁的探究意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致力于语文教师独有的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利于语文教师彰显个性和特色,还可发挥难得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促使其他学科教师为自我价值实现,学生的奠基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伍:工具性、人文性、主体丧失又意味着什么呢?
  周:意味着语文学科自身遭挫,意味着语文教师个性和特色的泯灭,更意味着学生和学校将遭受不幸。如果这样语文将蜕变为冷冰冰的文字游戏和机械呆板的文字城堡,人的美好性情,纯洁心灵,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审美情趣等高尚的精神养料就会丧失殆尽,且波及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重点突现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等语文素养,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语文教师也将衍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语文教学则变成流水生产线。
  伍:周校长,您的这种认识可谓高瞻远瞩,但我想,除此之外,您肯定还有许多激发和调动语文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拿手好戏,是否可以透漏一点?
  周:当然可以。我们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同理,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来支撑。“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养师能”是我们“建立高素质语文教师群体工程”的基本途径。
  伍:您所说的“高素质语文教师群体工程”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
  周:是发现和培养的工程。“即及时发现基本功扎实,工作热情高,有探究和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当领军人物,引领语文教学的发展”;采用导师制,借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大比武,让年轻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随时消化运用新课改精髓及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用巧妙支点实现青年教师成长提速,中年教师水平提升,老年教师知识更新,老中青共同提高,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过多地干预语文教学内部的事,最大限度地保持语文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进而充分保护和调动语文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伍:您这谈的是业务水平提升问题,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但目前人才流动现象极为常见,越是能力强的人,越喜欢换环境,您是用什么方式在“发现”和“培养”之后,让人才留下来的呢?
  周:这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绝不是没有作为的死题。“因势利导”和“抚慰心灵”就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基本体现。
  伍:“因势利导”需要遵循规律,巧寻支点。看来,您肯定是位善把蛋糕做大做强的高手?
  周:没那么神秘。我们就是结合语文教师天天和语文打交道的优势,积极向内挖潜,努力提高人文素养,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在研究总结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汲取语文健康美好情感的基础上,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积淀“语文”情操的基础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进而培养崇尚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高尚情趣。
  伍:“抚慰心灵”是一项高难度的细活儿,您是如何游刃有余地驾驭的呢?
  周:做了一些工作,谈不上游刃有余。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只有仔细呵护人的心灵,才能有效保护人的热情和希望。作为校长,一是多怀欣赏宽容之心,少持求全责备之意,才能让语文教师放心。因为语文学科较为特殊,所以语文教师成长速度较慢,成长周期较长,欣赏和宽容对其成长尤为重要。二是多尊重和关心,即尊重其人格和劳动,关心其情感、价值和奉献,让语文教师工作舒心。三是珍惜语文教师的荣誉,弘扬群体创业正气,让其工作有信心。我们正是靠“三心”工程温暖人心。
  伍:您所谈的“三心”工程的实施收到了什么效果呢?
  周:比想象要好得多。她充分唤醒和调动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心和自觉意识,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这种唤醒和调动,促使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厚实的传统文化积淀,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资源优势,忘我工作,牢固而稳定释放自己的才识和智慧,让自身精神充实,人格完善,境界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伍:您谈得精彩,见解精辟,我听了豁然开朗,但我还想知道您在管理中追求的理念是什么呢?
  周:和谐。唯有和谐才有美。作为校长,观念认识正确到位,管理措施具体得当,宏观微观并驾齐驱,法治心治相得益彰,资源整合科学合理,主体整体有机协调,一切工作就会和谐运转。
  伍: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中您的从容坦率,您的虚实并驾,您的和谐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祝您的事业和您所领导的学校兴旺发达。
  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