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问题意识与合作探究

作者:杨学友




  随着新课标不断推广,新课标教材终于得到实施。但是面对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要把它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农村初中薄弱的生员,落后的教学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锣鼓声大,演员少。大多数老师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不改革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革,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改革并不是高不可就,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行动,我们就可以走进新课程。
  
  一、困惑引起的反思
  
  为了使自己尽快地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民主、科学、平等,语文教学要实行对话教学,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中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学通讯》04.7—8期)。新的课程解读为我们描绘了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前景。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谈何容易?事实是课堂上老师们声嘶力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禁若寒蝉,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少慢差费。纠其原因,老师讲惯了,学生听惯了,记惯了。他们不乐于参与对话教学,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许多学生就回避老师的目光,那意思是说,老师请别叫我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对话教学?
  那么,原因何在呢?除了农村孩子羞于表达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对话的自信和胆量,没有对话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觉醒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上进行了小小的改革:首先是改变语文预习方式。以往学习新课时,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的要求一般是标节次,学字词,明内容,理结构。现在我尝试着增加了预习提问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在预习时,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我提出,在课堂上,我们将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果你没有问题,那么,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必须能够回答出来。
  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4个同学每人提出了六个问题。即使是基础最差的同学,也能从书后的思考题中或作业本上找出一两个问题。这样加起来全班有一百多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雷同或类似的。
  接着,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将学生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类、合并,共形成了8个问题:
  1、为什么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是不是文不对题?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
  3、文章的三个小标题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4、贝聿铭在建筑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5、贝聿铭是不是爱国的?他的爱国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6、贝聿铭为什么要拒绝故宫附近的高楼设计,而选择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呢?
  7、贝聿铭反对风水,为什么在设计香山饭店时还要勘察地形?
  8、为什么文章要多次写贝聿铭获奖,这样是不是罗嗦?
  
  三、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搭建对话平台
  
  教学时,在检查了学生字词自学情况之后,我就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围绕提出的8个问题,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选出中心发言人在大组讨论中交流。
  一时之间,教室里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场面。因为是小组讨论,没有什么拘束,就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能参与讨论。接着展开大组成果交流。因为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又经过了小组讨论,所以,大组交流时,就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时的沉闷局面,实现了新课标中所说的课堂互动和对话情形。特别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贝聿铭是不是爱国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看到这种情形,我内心窃喜,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下面是辩论的片段:
  生1:我以为贝聿铭的事迹不应该值得宣传。因为他并不是爱国的,他为外国设计了那么多的建筑,可只为中国设计了三座建筑。
  生2:我认为贝聿铭是爱国的,因为文章的第三个小标题是“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生3: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既然爱国,为什么贝先生要在彼岸成家立业呢?自己有那样的才能,为什么不回国报效祖国呢?
  生4:我也认为贝先生的事迹不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年纪大了的情形下,才想到落叶归根的。年轻的时候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呢?你都在为外国人做贡献。
  生5:贝先生是爱国的。文中说“他对中国一片深情”,“他常对人称是‘苏州人’、‘广州人’,夫妇俩至今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师:刚才几位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明理由,很好。看来,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贝聿铭到底是爱国还是不爱国的呢?我们都要拿出自己的证据来。而证据就在文中。我们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怎么做的。
  生6:我以为贝先生是爱国的,文中说,他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贝先生说“香山饭店的设计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可见他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了祖国。
  生7:我也认为贝先生是爱国的。他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的大厦,是中国的象征,他说:“应该让他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可见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生8:我也认为贝先生是爱国的。但我还是对贝先生有些意见。如果是我,我会在年轻的时候,学成归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师:我也认为贝先生是爱国的。爱国不分在国内还是国外,爱国不分年轻还是年老,只要你为国家做了贡献,祖国和人民就会记住你的。而且贝先生定居国外,成家立业,20世纪70年代初回国,有许多原因,这不是他个人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如沐春风,学生思维活跃,心灵敞开,实现了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为什么教学环节的一些简单的变革就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课后,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以为主要成功在如下方面:
  (1)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总是教师阅读教材和教参,想到的是我怎样教,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说的,但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学生们想掌握哪些,他们有哪些疑难。本课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自主学习。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来自学生,课堂上小组讨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大组交流,是同学们将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是学生间的辩论。
  (2)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时,我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出现,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对教材疑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对话碰撞,引领学生获取知识。在学生学习时提供服务和帮助。将学生分为包含层面的四人小组,提醒优生别忘了与后进生一同讨论,后进学生也要参与合作交流。在学生辩论各执一词时,把握辩论的方向,阅读课文,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从课文中寻找根据来说服别人。
  (3)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问是从疑问开始的,探索、创新也是从怀疑起步的。不会怀疑的人,就不会学习。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能提出问题,就是学习的一大进步。以往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成为答疑的机器,教师剥夺了学生疑问的权利。而改革后的教学,让学生提问,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营造了对话的氛围,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为什么学生一到中学就变得不善言辞,不乐于与人交流呢?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由幼稚、活泼开朗向内敛、成熟发展。不是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与人交流,而是对回答没有把握,缺乏自信,怕别人取笑。如果都能把问题回答正确,为什么不与别人分享呢?因此,教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不会出现大组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尴尬。因为有了小组的讨论,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就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而在教学中,找准对话的话题,十分重要。“贝先生到底爱不爱国”,这是一个话题,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它体现了对话的开放性原则,因此学生有话能说,有话想说,不说不快,这样就铸就了教学上的精彩。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所进行的探索。我们说,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探索,将理论变成操作层面上切实可行的经验,并不断地总结,不断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我想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就一定能适应新教材,适应新课标,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单位:江苏海安隆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