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者:文伟彬 刘水平




  古今中外,无论文学家、科学家,都充分认识到想象与联想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想象能力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文学需要想象,而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以阅读与写作教学为载体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那效果将会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实现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于“境”,得知其意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适合教学,绝大多数作品,灌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指引他们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能力,从整体上深刻把握课文内蕴。因为“创造固然需要想象力,鉴赏也要想象力”,所以我们可通过朗读、朗诵、描述、板示、图例等手段激发学生想象。更重要的是以某些课文中的“空白”艺术和许多未定点,或以深邃的思想意蕴,情感内涵,引发学生学会通体想象。
  使学生深入于“境”,得知其“意”,在“意境”陶醉中进一步发展想象力。课文的艺术处理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强调教学中的知觉整体性,在整体把握文章内涵中去发挥想象。发挥想象力的最主要方法是引入情景意境。诗与文不外乎“情境”二字,如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不仅最后一句需要启发想象,而诗句本身在描写上就是一幅壮阔的画:天门山中断了长江,而江水冲刷奔腾至此回环转向东北,正由于有相对而出的两岸青山,衬托出远处日边而来披沐朝阳的孤帆一片,才更有其画面形象的壮丽奇景,整体的美感才更能发展想象力,才更能体味到祖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之情。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种写景类的散文,作家创造出特有的情景或境界,教学中应如何处理,使学生全面理解且深入想象呢?作为一篇文章,重视字、词的解释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将学生引入情景境界之中,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把握其整体的美,该文是前景后情。有近景:潭中鱼戏;有中景:闻水声伐竹取道见全石为底,翠蔓飘拂的小潭;有远景:斗折蛇行不知其源的小溪。这样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这画面的背景以其僻远、幽静、孤冷、凄清为主调,而在这一背景上突现的“图”则是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人——柳宗元,这种情境已突出他本人的情感之特殊,情感之所寄托。此刻教师再将作者贬谪遭遇讲清楚,则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作者为什么通篇表现一种“凄”情,一种“冷”境,对字、词及修辞材料的掌握就更准确,而且因情境的引入也强化了想象的深入。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作品中的种种“未定性”和“空白”,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
  
  “未定性和空白”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以想象填补作品中的意义空白,恢复省略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获得对作品的完整印象和全面深入的理解,使之深味其理趣。如《琵琶行》在描绘一阵交错繁响,清脆圆润宛转流利的声音之后,突然写出“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无声胜有声”呢?而幽愁暗恨又有多深呢?这个“无声”的空白实则包含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像中学教材所选的鲁迅的作品中,几乎每一篇都留有许多意义空白,抓住这些空白,通过想象,就交给了学生一把理解作品的钥匙。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从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他的外貌的矛盾和辛酸,半文半白教人半懂不懂的言谈以及结尾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矛盾且模糊的语言中,留下了极大的“未定性”和“空白”,以这些为中心,联系孔乙己的种种言行举止,不仅对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而且对于掌握孔乙己这一形象以及形象的社会意义,深刻认识置孔乙己于死地的社会有极大的作用。
  
  三、“想象作文”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作文”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力的一朵奇葩,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多种形式训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其一,以课文为范例向纵向或横向引伸,设置许多情境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如教了《故乡》后,可让学生写《宏儿回故乡》。《故乡》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宏儿已是90高龄的老翁了,让学生想象他在故乡遇到童年的伙伴水生,看到今日的水生已不是昔日的中年闰土,杨二嫂的女儿,也已绝非往昔的杨二嫂了,今日的故乡也不再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故乡,充分想象后写出新世纪新农村的新景象。教了《藤野先生》后,设置鲁迅与藤野先生20年后相会的情境,让学生动笔写也会别有一番风味,同时又能加深现有的师生情感。
  其二,进行“科幻”作文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具有重大的作用。记得8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举办过六次中学生“科幻”作文大赛。中国的选手均获得十分可喜的成绩。如武汉外语学校初三学生傅洁的《乔迁之喜》在“青少年外空探索作文赛”中获亚洲第一名,北京五中高二学生徐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纪念世界第三个粮食日征文活动”中获中国一等奖。这些比赛,都以科幻为题材,尤其需要联想与想象,能写出高质量、想象力丰富的文章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牢靠的记忆力,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的结晶。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给学生读科普文章,看科幻电影、电视,讲科幻文章的写法等。启迪学生去开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广阔琦丽的幻想世界,这样,想象力的创造就会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大力发展了。
  其三,制造一定的听觉或视觉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想象。如,给予一定的音响效果: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一段东北的“二人转”,甚至一段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声,一段动物的鸣叫声……让学生利用听觉感受这种氛围,由此引发开去,展开想象。使音响和画面有机结合,再把画面变成文章,全过程都不能离开想象。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经常走出校园,回归自然,到风光无限的具体逼真的景物中去,使学生“想象之源”真实客观地显现在自己面前,那会使学生的想象得到更充分、更彻底、更开放、更广阔的释放。因为学生的郊游,野外活动,外出参观等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机会。我们应努力把握这些机会,让学生面对大自然的某些景物展开想象。事实证明,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大自然或人文景观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会兴致勃勃,将会克服在课堂里提不起神来的不足,克服“乱想”、“空想”的现象。如我们曾带领学生参观过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科技中心时,学生自然就联想到果满枝头的现代大农场,价廉物美的果菜,绿色食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以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因此,他建立了“蓝天下的学校”。带领他的学生到葡萄园,绿草地,田野,溪边,村外山丘……引发学生的灵感,深入想象,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画面。的确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空间为学生想象作文设置了种种情境。只要引导得法,那里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由此可见,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这犹如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空中自由而快乐地飞翔。
  
  单位:湖南株洲湘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