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作者:施华雪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一、找寻关键词句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何谓关键词?学生茫然不知。教师可从回忆复习旧知识入手。以旧带新,联系已经学过的确定朗读重音、圈画知识等,让学生明确词、句质疑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关键词语。
  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
  第二步:确定关键的句子。
  ①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
  ②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
  ③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④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
  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
  ①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
  ②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
  ④画线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否可调换?
  以上这些是一般的问法,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可作这样的质疑;文中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
  此法一试,果然有效。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有的问:“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起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有的还提出了:“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有的问:“‘父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句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
  《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概的确已经死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大概”与后面“的确”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大概”是说作者对孔乙己的是否已死不清楚,表示猜测;“的确”是说孔乙己在当时的冷酷无情的社会中最终会死掉。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
  
  二、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所以还应教会学生段、篇质疑的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本人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a.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b.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c.对环境作具体描写。就要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与其他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得明确些。
  以上这些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三、从比较中质疑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前后比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写少年时的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兴。跟“我”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闰土外貌已与少年时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到“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与往日的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分析,就可提出以下问题:
  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异同比较
  即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人教版九年级中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社戏》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质疑就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除了上面方法外,其实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九江儒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