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发展读写个性的五个关系

作者:黄有典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让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悟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形成学生的读写个性。要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处理好发展读写个性的五大关系。
  
  一、导读与自读的关系
  
  要使学生读写个性得到自主充分地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导读与自读的关系。
  导读是以老师的“导”为主,侧重于导趣、导向、导疑、导法等,要求老师着重在读兴上诱导学生读的兴趣,在读向上按学生的读书追求提示读书方向,在读书中引导学生设疑、质疑、解疑,在读法上做示范作引导作点拨;自读是学生对导读的实践和运用,把老师导读的诸个内容变为自己的读写实践,并通过努力的读写实践做到有所收获。它是一种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读书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最佳方式。它不仅让学生解读文本,积累写文材料,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培养质疑与感悟,形成智慧与能力,激励拓展与创新。
  导读与自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的导读与学生自读都不能偏废,只有两者有机地协调和谐地进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
  
  二、博览与精读的关系
  
  要使学生读写个性得到自主充分地发展,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的目的是为了广开读源,搜集捕捉丰富的信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更是为了开阔视野,深厚人文素养。而要选择捕捉到丰富的信息,就要求书要读得深,研得细,这就需要精读。“博览群书,读破一卷”揭示了博览与精读的关系。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精读为主,博览为辅。教科书、重要篇目、重要章节要精读,其它课外读物要博览,也有精读,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九流三教无所不读,做到知识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深厚。
  
  三、精思与神悟关系
  
  所谓精思就是对所读的重要内容进行反复深入地研读思考,就是设疑质疑寻悟。精思是感悟的前提条件,感悟是精读精思的结果。谁勤读精思善疑,谁就能在读思疑中养成悟性。谁读的愈多,悟的便愈多;谁思的疑的愈深,悟的也便愈真;谁常读常思常悟,谁的悟性便愈好。而悟性愈好,读起来便愈觉轻松有趣,愈觉收获甚丰,因而阅读兴趣愈浓,阅读愈能坚持不懈,读的量也愈大,阅的质也愈良,悟性也愈高。可见,悟性的高低是跟阅读时量的多少、思疑的深浅成正比的。
  
  四、读书与写文关系
  
  读书是积累,是基础,是写文的先决条件。不读书或读不好书,就想写好文章,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写文则是读书积累的运用和升华。书读得多,读得精,然后积极熟练地运用于写作,便如“源头活水”,文思不断,常写常新;只读不写,积累再多也是“死水一潭”。所以,教师必须注重抓好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写作素材,在读书中神会章法笔法,领悟写作技巧,并积极地把它们运用于写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读写个性和谐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五、读书与做人关系
  读书是为了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国之理;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讲求品德胸怀,讲求身体力行,一句话就是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的行动。这样,就需要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我读我书、我写我文”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可以使学生在漫漫人生路上,自我奋发,逆境不退缩,顺境更前行;它可以促使学生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努力书写更绚丽的人生。
  
  单位: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