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周志辉




  当前,素质教育的要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如何让初中的孩子们走出昔日的“象牙塔”,抛开一些原先陈旧了的圈圈套套,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这涉及到一个“创新意识”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作文教学是渗透与落实创新教育的一方有利“阵地”。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记得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教学生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因此,近些年来,本人在这一方面不断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第一,作文命题要“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
  我们都知道,只有具有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才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愿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
  记得以前我布置作文给学生,尽管特意凑齐了双休日让他们去写,但不少学生还是宁愿整天“泡”在游戏机室,也不肯在第二天交出只言片语,一直要拖到不能再拖,才马虎涂一篇,交差了事。我就想:怎样让学生像迷游戏机一样迷上写作文呢?游戏机里的节目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变化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可操作性。作文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也如出一辙吗?于是在作文命题上我大做“改革”:全力做到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让他们喜闻乐见。并且还在作文指导课上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例如:写事理说明文,我组织全班同学开起“记者招待会”。话题是“玩游戏机的利与弊”、“怎样预防近视”、“吸烟的害处”等等,接着将学生分成两拨,有的同学扮“记者”,有的就来“答记者问”,课堂上只见个个激情洋溢,作文的指导和写作就在这种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
  另外,我还在班上开展了“以我手写我口”的“接力日记赛”,鼓励孩子们努力去挖掘生活中有创意的题材,经常推荐优秀范文到校内外的报刊上登出。……这些招数果然灵,不但减少了学生写作文“拖欠”的现象,而且作文的质量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实践证明,一旦让我们的学生觉得他们是为自己的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那写作文就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事。在愉快的心境里写作,灵感就容易汩汩而来,要达到“创新”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第二、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增强创新意识。
  作文如做人,记得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曾经对我说:“学校培养人就像工厂出厂品一样,‘德、智、体’都合格的是‘正品’;‘德’合格,但‘智’不合格的,是‘次品’;‘智’合格,但‘德’不合格的,是‘危险品’;‘德、智、体’都不合格的,是‘废品’。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做人方面的引导者。”尤其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国家栋梁之才?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我常常对学生讲: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朋友在谈话,人类的几千年文明,其智慧、经验、真知灼见都浓缩于书中,如果能经常与这些“高尚”的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必定会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并优化我们的心理品质。而且我还要求他们多去读一些名人传记,读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迅传》《冰心传》《智慧背囊》等)。还鼓励每个学生应该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阅读的涉及面一定要广,要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杂家”!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汇报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刺激他们读书和写作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在写作中的那种激情和创新意识。我相信这种影响终究会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终身受益的!
  第三、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我们的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到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读书能使人明理,但除了要读懂这本“有字书”,人世间还有另一种“无字书”——博大的社会生活。莘莘学子,他们每天基本上是走在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上,狭浅的阅历,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了,这样的情形写出的作文当然就变成空洞无物或者无病呻吟的了,同时还会严重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此,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观察、细体会。例如:初二有一个单元是要指导学生写有关“桥”的作文,我事先要求学生去打听或亲眼观察所看到的桥——可以是立交桥、乡村的土桥、石板桥、木桥……甚至写一写想象中的“科幻之桥”“心灵之桥”,果然,学生习作中的题材丰富多了。再如:学校每次组织外出旅游观光活动,我都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玩在一起,谈笑风生,尽情享受那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体验那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水上飞艇、海盗船、鬼城堡……和他们聊天,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开展评论,树立起学生的是非观念;关心身边事物,又使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写出不少富有新意的作品。
  第四、少讲作文规范,放开学生的“手脚”。
  探索与创新,是开拓进取的重要“发源地”。一位法国作家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无尽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我们的时代需要具备这种精神和勇气的人才。
  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我特别注重训练他们这种人格的力量,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打消学生写作的顾虑,首先就应让学生放开胆子,少讲些规范要求。一般在写作前,我有时只提一两点:一是字要写好,二是要知道自己写些什么。
  比方说刚学过妙趣横生的《谈笑》,我说:“大家写写《哭》吧,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高兴、有趣都由着你性子写,写好了能让人看着笑出来我就帮你拿去发表!”这么一来,学生没有那些章法规矩的顾虑,灵感顿生,甚至下笔千言。连那些平常最怕写作文的“淘气包”也埋头写了,而且他们写出的语句很风趣、幽默,很多题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哑然失笑。又如:在教了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又提醒学生写写这几天来广州少有的“冷”,只是不准出现“冷”字。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则,进行写作示范,与学生的作文一起读出来比较讨论,激起更多学生的写作欲望。
  所以说,写作是个性的活动,写作需要的思维力、想象力、感觉力等等在每个学生身上是有不同特点的,如果我们对初学写作的学生要求过多,指导过细,把话说尽,反而会阻碍学生创造性的积极主动的发挥。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我们只有将创新精神贯穿渗透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写出那些富有新意,生动活泼的文字来。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盐步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