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拨弄本土文化的琴弦

作者:阳承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利用”。笔者任教的学校地处“天下第十八福地”的郴州,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耽升天的故事诞生于汉代,流传了两千多年;唐代大诗人韩愈六过郴州,留下许多故事,写了不少诗文;宋代大词人秦观谪居郴州,留下了千古词章《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在郴州为官十载,著名的《爱莲说》创作于此……在教学中,笔者留意教学内容与这些本土文化素材的关联,一旦有了切入点,便将它们引进课堂,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渐渐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习惯。
  学习《过秦论》,当讲到“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时,我便穿插了秦始皇置桂阳郡、设郴县、辟郴州至宜章驿道的历史,同学们不禁感慨:没想到历史离我们那么近,没想到课文内容离我们那么近。
  《鸿门宴》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我提问学生楚怀王是谁时,大多数同学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告诉他们楚怀王就是葬于郴州的义帝,他因为坚持与项羽当初的约定让刘邦为王,被项羽追杀于郴州,郴州的两处文物古迹“剑泉”和“义帝陵”就跟他有关。同学们听后,兴趣倍增,并纷纷表示在课后要去凭吊这位古人。
  不单是在课文教学中可以渗透本土文化,作文教学也可以本土文化为素材。学完《胡同文化》后,我便布置学生模仿它写一篇关于湘南民居文化内蕴的作文。于是,有的写桂阳阳山民居,有的写永兴悦来古建筑,还有的就以自家的老宅子为对象,大家表现得异常活跃,文章也写得内容丰富。在学习语音、字形知识时,联系当地景点名、地名、人名中相关的字音、字形,也可收到激发兴趣、增强记忆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牢固树立了新课改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单位:湖南郴州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