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说明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作者:郑凤梅




  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有形象鉴赏过程、意象(境)品味过程、情感体验过程……种种美好的过程感染和吸引着学生。而说明文中只有原因和结果,缺乏过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把作者的结论传达给学生,学生是会意兴阑珊的。如果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具体实施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家长、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很多学生不想学习。这是因为长期被动式、硬塞式“进食”方式造成的“胃部逆反状态”。根治这种可怕的“厌食症”的方法,就是给“胃部”制造饥饿的状态、渴食的欲望。
  我是这样为学生的“胃”制造饥饿的——
  以《向沙漠进军》和《食物从何而来》为例。我故意不讲课文,而是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假如你是绿色植物保护协会的会长,请拟一篇为《绿色,你是生命的色彩》的演讲稿。孩子们一个个抓耳挠腮,除了虚张声势地抒几句情外,一筹莫展。“饥饿感”已潜入“胃部”了,我又故意用“佳肴美馔”撩拨和煽动他们的食欲:“怎么样?空洞的抒情掩盖不了无知的空虚吧?要想获得相关的知识,使你的演讲辞更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请参阅《向沙漠进军》和《食物从何而来》。”孩子们这时已是饥肠辘辘,求知若渴了!于是专心研究两篇课文,了解到人类及动物的食物来源归根结底是源于绿色植物;了解到土壤沙化原因之一是绿色植被大量受到破坏,而治理沙漠需要“绿色长城”……演讲稿完成了,慷慨陈辞中锻炼了能力,教育了自己、他人,也学好了课文。
  
  二、趣味性原则
  
  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入迷,一旦入迷,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忘我工作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所设置的情境、活动、课题,应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
  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电视台科普频道要招聘编辑人员,考题是:设计一个十分钟以内的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短片:“看云识天气”。这一设计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介绍一位学生的“作品”:傍晚,三个学生筹划第二天去春游。不知天气如何:欲听收音机,坏了;欲看电视,爸妈锁在屋里了。只好查书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了很多相关知识,最后找到一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在一片美丽的晚霞中,孩子们欢乐地唱起了歌:“高薄云,晴天气;低厚云,风雪起;日晕雨,月晕风。东虹轰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实践性原则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置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去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第四册第二单元说明文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环保意识是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
  学校附近有一个泡沫厂,多年来一直生意很好。但去年突然搬家了。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从泡沫厂为什么搬家谈江汉油田的环保现状》。学生们走进生活,勇于实践,悉心研究,从泡沫厂的粉尘污染谈到造纸厂酒厂的水污染;从石化厂的大气污染、石油对地下水的污染,谈到一些厂家的噪音污染……
  “纸上得来终觉浅,躬身实践始觉深。”走进生活,孩子们丰富了知识,增长了阅历,成熟了思想,懂得了使命。
  
  四、创造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陈军语)。江总书记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从这一点出发,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才观、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者应当呵护孩子创新的欲望,鼓励孩子创造性的去研究和发现。
  初中第四册第一单元两篇课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说明对象都是杰出的建筑物,都凝聚着天才般的创造力。我让学生研读了课文,了解了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像匠师们那样设计出一个作品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颗美丽的石子在孩子们的心湖上激起了创造的欲望之花。
  他们有的设计出美观防滑的盘子;有的设计出专门提供快乐的“欢乐园林”;有的设计出坚固美观、可收可放的铁锁大桥;有的设计出多功能的学生书桌;有的设计出防雨防晒的学生自行车;有的设计出新式玩具;有的设计出新式武器;有的设计出新式机器人……为使设计合乎科学原理,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科普书刊,认真撰文,精心制图,令人感佩。为了鼓励这种勇于创造的精神,我请孩子们到多媒体教室展示作品模型或图片,并为他们颁发创新“奖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到“好”的转变,由“好”之境上升到“乐”之境,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在于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品尝到了研究与创造的快乐。
  
  单位:湖北江汉油田向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