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梁 平




  在作文教学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同时创新意识也应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呢?前提条件是分析学生作文出现内容枯燥、语言干瘪、千人一腔的原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生活面狭窄、缺乏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在丰富生活积累基础上的创新,缺乏生活积累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现在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接触外界,可这毕竟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而非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与积累,加之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人际交往相对较少,这势必导致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比较僵化,写作时占有的材料少,可供拓宽的空间较小。
  
  二、不善于观察思考,缺乏创新的条件
  
  法国雕塑大师罗凡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德国诗人歌德也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往返于家庭与学校这条一成不变的线路之间,早已熟视了周围的人、事、物,而未能观察到新的事物,新的景象,未能观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春夏秋冬,车来人往,早已定格了思维。未能深入地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脑海中未能建立形成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廊,从纷繁的琐事中未能捕捉到“最光亮的火,最圣洁的花”(刘白羽语)。何来创新的动力?
  
  三、教学模式僵化、扼夺了创新的天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中学作文教学已走到了令人十分尴尬的地步。多少年来,各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训练定式大肆泛滥。僵化的、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夺了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潜能,导致了学生写作的惯性与惰性,形成了“新八股”和所谓的“八股文”。尽管不少仁人志士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但总有“戴着枷锁跳舞”之感,其重心基本上建立在作为实体的文章写法的外在规律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关注和培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目前作文教学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个性为代价的。
  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特点,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是增强创新意识的源动力
  
  1、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写作训练的组织者,他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作文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介入社会、介入生活,从生活中丰富思想,汲取鲜活的思想火花,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如果教师观念模糊,思路狭窄,指导方法单一,就会禁锢学生的思路,难免出现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现象。因此,教师制定作文教学计划需要创造性,对学生的指导更应该强调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要转变观念。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我们作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思维活动。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内容上别出心裁,形式上标新立异,立意上求精求深,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情感探究诉于笔端。培养他们的求异求新思维,培养审美意识,即使不符合我们成人的审美要求,也应保护这分可贵的思想火花。
  
  二、建立材料库,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去搜集积累。
  我们要强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努力从生活的现象中抓住生活,找到足以表现生活的本质材料。让学生通过学校现象看到社会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搜集积累许多各具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2、从各科教材和中外名著中去搜集积累。
  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的知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占有这个材料宝库,要学生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写作时,指导学生不妨借鉴这些材料,这样要用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认真体验生活,积累材料。这样,学生作文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话源滚滚,定会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富有创新意识的佳作。
  
   三、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1、注重学生想象、联想能力的开发培养。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也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常规,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思考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释放灵感,挖掘新的主题,写出好文章。
  2、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反面与侧面,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人未所想,写出的文章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成语“多多益善”等等,它们都是真理,以之为论,能够写出好文章,如果换个角度,写出一些侧面,则立意尤为深刻,也能写出新意。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不能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创新意识的开发要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兴衰,这应形成我们的共识。
  
  单位:贵州桐梓县第二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