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初中语文教学应渗透美育

作者:王帮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美
  
  人物的形象美表现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而初中语文教材很多篇目中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如《陌上桑》中表现罗敷美,全文写罗敷的服饰美、语言美、行为美、品格美、心灵美用正面、侧面的描写、外在美内在美的描写,体现罗敷的形象美,使罗敷的形象在体诗中始终表里如一,仪表美和内在心的美交相辉映。
  
  二、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保护动物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探讨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都有由多个角色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让学生排演田汉的《江村小景》,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幸,以及对人性的扭曲,进而让学生珍爱和平、珍爱幸福生活。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总体上说,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用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一蹴 而就,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言兴趣和综合素养,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单位:湖北郧县黄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