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

作者:丁雪梅




  新课标实施,语文教改不断深化。理念的更新,反思与回顾,操作与探索……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个人认为在批评应考怪圈(这个圈是大家自觉不自觉画出自觉不自觉地陷进去的)审视语文教学在人文熏陶社会教化方面的偏失时应该能看出:割断中学语文教学与整个社会文学事业发展的联系是造成彼此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其中一方面来说,中学语文教学呼唤文学教育的自觉意识。
  韩寒、郭敬明以及相类一批人从中学时代闯进了文学的大门。至于说他们是浪花还是最终能成为深邃的海,是短若流星还是能光焰万丈,那得靠他们自己努力,时间自会证明。我孤陋寡闻,不知道韩、郭他们有没有写出一两篇文章,或者在问答采访中说出一两句来表示他们在已取得的写作成就中该归功于学生时代所受的语文教学或语文老师的。有或者没有在此都是我的证据,正面的或者反面的。我记得读过一个当代名女作家谈及学生时代老师粗暴打击她热情的文学心芽时那句阴冷入骨的话:×××及狗。(作为一名教师,我至今想起还不寒而栗)中国现代作家谢宗玉《在往事中成长》记叙了在英语晨读课上读语文时被英语老师打一个耳光的事,“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辱他!”“随着时间的淘洗,仇恨也许可以忘记。但伤害之痛在事隔多年想起来,仍可以使心灵颤抖……那时的心灵是多么柔弱啊……”以上只是想用突出的例子说明一点: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神圣的文学殿堂已心向往之,甚至有少数还化成执著的理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表现出他们的天性禀赋与文学必有不解之缘;有一部分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完美愉悦体验正跃跃一试,他们窥望、偷尝,在自信与懵懂之间。而此种现状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应对呢?我们有没有讥嘲过学生另类的语言表达,有没有粗暴地责罚学生阅读了你不太了解的也许值得一读的书呢?我们永远都不指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文学家(理论上我们终有一天人人都是文学家或具有了今天文学家的文学水平),但我们应该努力,让那些希望和可能成为文学家的学生成长得更有信心更顺利些吧,我们至少不能打击和扼制他们的兴趣特长以至留下一个口实,多年后他们成了文学家后用遗憾的口吻说中学语文教学于他们的不留痕迹,或某一个细节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当然我们可以说那正是我们的良苦用心)。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学呼唤文学教育的自觉意识,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鼓励并帮助其中的佼佼者向文学殿堂勇敢迈步,促进个性的健康顺利地发展。
  文学事业是人类文化的最主要最精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体现和追求。歌德说:“物质的繁荣我们要求,精神的崇高我们坚持。”当今经济社会中,名利、地位、金钱三者高蹈,社会人文性的缺失,纯正文学的相对寂寞,都是不争的事实。精神崇高者在苦苦坚持着精神的崇高。谁来解读精神的崇高,叙写精神的崇高,再塑精神的崇高?新一代接班人他们应该也必须来胜任。
  我们难道能让中学生们只知道向试卷要分数吗?只训练如何“混”出考试作文吗?我们只是慨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每况愈下,语文阵地被疯狂的英语学习,被玩固的数理化练习逐日侵占吗?文学的魅力一降如斯吗?我们又怎能让那些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的文学垃圾充斥纯正的心灵,让那些什么“酷毙”“晕菜”“我靠”横行于作文日记中呢?而如果整个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学生都只停留在对孔庄、李杜、韩柳、苏辛、鲁迅等精神崇高的文化巨人的所谓文学常识了解上,对丰富深刻的文本仍然是被动的痛苦的记忆和技术解读,那又是多么可悲啊!精神家园的建造一样需要“材料”,而如果这一代人不知道从哪里找“材料”,没有建造精神家园的欲望和能力,走出校门只怕就会被滚滚红尘吞没了。
  那么,将来还有谁读辛弃疾而心痛流泪,读苏东坡而拈花微笑?还有谁愿意走过那片着火的荆棘(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鲁迅呢,他不惮孤独,就让他永世孤独吗?……也许有人会说还有大学教育呢。可众所周知,大学教育更专一更目的性了,大学生对文学的自觉亲和其实更赖于高中形成的基础,而且这个基础不牢,很容易被无孔不入的种种刺激与诱惑冲垮。这样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自觉意识是多么重要和无可替代,它关系着一代乃至此后的代代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
  文学既人学。文学是追求真善美的人们表达深刻的思想,状写形形色色的生存者和勾勒生活与自然风貌的重要样式。它的全部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求真求善求美,并充分享受追求过程中的无穷乐趣。而这么多年的教改,似乎终于弄清了一个本来就很清楚的事实:教书是为了育人。语文教学更因为工具自身就是人文性的载体而更显得责无旁贷。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学。说中学语文教学是文学教育的基础部分,还是说中学语文教学包括文学教育基础部分?有待定夺。我只知道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文学教育不力或者说忽视了文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直击高考,学生与文学的对击是自发的,学生接受的文学熏陶其实是很有限的。
  新课标无疑给语文教学一个很好的定位: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这个课标弥合了过去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若即若离,时有断裂的状态,强调了文学基础教育,并为受教育者向文学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可能。对新课标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在实际教育中要更新理念,把对学生的文学教育上升到自觉程度,从而完成对语文教改的质的飞跃。假以时日,前景一定喜人。
  
  单位:江苏海安县立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