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我的校本教研观

作者:桂雅丽




  “本”是什么?“本”是本校的教学实际、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结构。具体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1、校长是主导。“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善学习、肯钻研、有点子、有超前意识的学者型校长便是校本教研的龙头。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无论学校事务多么繁杂,始终不能忘记校长的工作应该姓“教”。由于这一性质的决定,校长必须首先弄懂、弄通校本教研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意义、作用,同时为本校的校本教研宏观调控、微观落实。①明确指导思想。校长要善于学习,肯于调研,敢于创新,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适合本校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以此来指导该项工作。②建立完整体系:校长带头,群策群力,选准方向,确定目标,抓住切入点,层层分工,分步实施,步步落实,形成整体。③制定长效机制。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演好主角,调动一切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注重过程研究,注重过程的操作运行,注重过程的情况记载,确保校本教研有序进行。
  同时,作为校长要带领教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①正确处理校本教研与高考的关系。明确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不断改革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课改作为先锋,考改是紧随其后的。②正确处理校本教研范围的大小、学科的主次。不能认为校本教研只是基础年级的事,毕业班还是按兵不动;只是有些学科的事,重点学科、拳头学科还是循旧套、走老路。③正确处理校本教研的长期性与“闪电战”的关系。我国教育发展到今天,校本教研是历史的产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写几篇文章,搞几次活动,得几个奖就了之的,它是一项持久的教学改革,是在不久的将来起主要作用的一种教学活动。
  2、教师是主体。校本教研受益者是师生,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身。因为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博采众家之长,借他山之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换思想、换脑筋。①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灌”、“填”,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受教育、被动地学,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②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定势活动,教者按自己的思路一路讲下去,学生沿着教者的思路听完40分钟,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呈开放式的、研究式的、动态型的,教者仅是按老一套的要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③重新充实自己的专业仓库。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得很,学生知道的教师来必知道。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断地为自己的仓库注入新“货”外,还要注重学科的整合,不同学科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同时,作为教师要更新三种理念:①更新“一桶水倒一碗水”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碗水”来比喻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中的教学关系。实质上,这是应试教育中衡量一个教者水平、能力的尺度,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是落伍的、终要被历史淘汰的。持这种说法的人,仍是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②更新学科孤立的理念。传统的教学,你上你的语文课,我上我的数学课,学科之间互不往来,即使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教学内容,既不互相请教,更不会主动交流,造成重复教学,有的甚至会出现冲突。实施校本教研之后,同伴互助是核心要素之一,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更为重要;学科内外、个体与集体的团队协作呈主要活动形式。③更新“老字号”的理念。有些教师自以为年年是老东西、老内容、老套路,学不学新知识关系不大。于是,年年月月满足于现状,还以老字号自居,学校也常常把这些教师作为师徒结对的“师”。其实,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是杂家,知识渊且博,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课堂是载体。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所谓“主战场”是指课堂教学既是校本教研的演练场,又是落脚点。因为校本教研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效益有提高,师生得到发展,就说明校本教研成功了。
  时下,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出现了三种不良现象。①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仅满足于一节示范课或公开课,得到了各级人员的一片赞扬,就算是完成了校本教研。至于“示范”的作用,“公开”的意义,空洞无味,收效甚微。②校本教研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应是教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教者棘手的,是教者感到困惑和亟待解决的,不是避难就易,避重就轻。③校本教研评价的应是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成功之处固然要发扬、保持,但真正要评价的恰恰是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呈现的不足、留下的缺憾。因为这正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也为下一次课堂教学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改进的突破口。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有两个思想准备。一要准备接受“刺耳”的评价。传统教研活动总是以说好为主,以歌功为主,以表扬为主,一个呵、两个笑,大家都高兴;校本教研则是以揭短为主,以暴露为主,以刺痛为主,没有一定的观念转换,是难以承受的。二要准备接受“克难”的任务。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以解难为主,以攻关为主,不是做形式,不是做样子。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校本教研才能步入正轨。
  抓住了这个“本”,然后我们再来谈“研”,校本教研研什么?
  简而言之,校本教研就是要认真研究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并推广教学经验,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程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切中要害的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都是校本教研的内容。
  怎样进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研究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的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基础教育事业的振兴。
  1、前文已经说了“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所以,教师要树立、增强研究主体的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创新的素质,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生活方式。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大家都会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鲜活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的差异。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校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的绿色平台,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参加业务进修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业务水平,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活动:通过说、上、评、思、改课堂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自觉开展名师带徒和同伴互助活动,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进行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扎实有效的教研氛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