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策略

作者:黄 钦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能力。
  这类题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概念性的题目多是就其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以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阐释性题目则要求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它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所包括的内涵,在阐释其含义时有时又有字数的限制。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只要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在规定字数内完全可以答得完整、全面。
  
  (2)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及提炼的能力。
  这类题常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上命题。这些题型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中提示的一个特点,要求考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或者指出原文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等。这类试题需要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或寻幽发微,它的答案常常是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提取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3)考查对句子语意、段落文义要旨的把握、感悟能力。
  这类题常从对文中重要语句、核心段落的正确理解、合理说明上命题。命题者常常选取原文中含意深邃且较为隐晦的话——它具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多重义等,要求考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或阐述;或者就某一个或几个含意丰富的段落,要求考生揭示其段意,这些重要段落又是与作者观点、全文核心内容密切联系的。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结合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据其语句、文段的“形”,深入悟其语意、段意的“意”,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
  
  (4)考查对全文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
  这类题常从全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主题精神的归纳上命题。这类题是阅读文题的重头戏,它的题量最大,赋分最重,难度也较大。考生要根据全文思路,对文章题目、段落中心句、不同论点、重要观点揭示语作全面把握,以期抓住主旨加以概括。
  
  (5)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技法、表达效果的评价鉴赏能力。
  这类题从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审美角度命题。
  
  二、应试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的结果来看,考生的阅读题得分并不高,往往是具体概念复述题较容易做,其他题目得分把握不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一现象呢?我以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议论文、散文(写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相反,它却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①看结构层次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2000年高考《长城》一文:作者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回顾了长城的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及现在的开放、自信,脉络清晰,古今对比分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与自信。
  ②看写作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等;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是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的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视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如2000年的《长城》等等。
  ③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义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容易错误理解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读懂了文章,知晓了文章的词句、大小巨细的手法及结构层次,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
  
  (二)审清题干,合理答题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2000年高考《长城》的第一题阅卷配分。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象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告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如此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
  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2、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
  ①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
  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
  ②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
  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且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百益而无一害,但应避免张冠李戴。
  
  (3)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涉及答题的效果。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好题,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如2001年的上海卷中第一篇阅读理解中的第三题,“第二自然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许多同学答为“假山上面的亭、树与假山不相称”。初一看上去,此答案并没有错,但细细琢磨,此答案也有不妥的地方。因为该文全文是叙述假山的,所以答案应改为“假山与其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单位:广东东莞市桥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