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作者:金晓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让学生求知的愿望变成一种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新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明确地告诉人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看来似乎已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大行其道。要真正把这种新观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上,却并非易事。
  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前,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讲课时,我重点抓住了读和思。自读、荐读,书声朗朗;讨论、畅谈,其乐融融。最后课堂小结,我对学生说:“作者施耐庵给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都起了绰号(又名浑号),除课文提到的人物外,你能否再举出几位来,并说出他们的绰号?”原本打算只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就算完事,谁知学生对此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奋笔疾书,还有的甚至交头接耳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浪里白条张顺,行者武松,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矮脚虎王英,母夜叉孙二娘……,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一个学生一口气连说了二十几位梁山英雄的名字和浑号,博得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甚至有同学要求我把这些全写下来。按照我的备课内容,板书时只简单地在黑板上列举二至三位。但是面对学生那期待的目光,那洋溢着成功喜悦的笑脸,为了尊重学生的意见,我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并对他们说;“看来这节课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无法在课内完成了。不过没关系,因为大家今天表现得棒极了,大家做得非常好。”
  随后,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引导学生思考,在黑板上快速写下了约有六七十位水浒英雄的名字及浑号。由此引起学生课后阅读《水浒》的兴趣,有些学生还写下了读后感。第二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选代表发言,利用班团课的时间组织了一次《与施耐庵对话》的读书讨论会,学生见仁见智,谈阅读感想及效果。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事后,我一直为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课堂练习而感到遗憾。但遗憾之余,我不由得想起了断臂的维纳斯,想起了比萨的斜塔。有缺陷的东西难道不美吗?有时一些小小的缺陷不恰恰是这种事物的美之所在吗?这种学生主动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认为阅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星期教学话剧《陈毅市长》时,不太遂意。录音听了一半戛然而止,停电了。当时的教学目标是听录音后分析陈毅和齐仰之的语言特色和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停电,计划打乱,怎么办?只听前排一男生对同桌说:“我当陈毅,你做齐仰之,如何?”我一听灵光一闪,忙对学生说:“现在正好有一个给大家表演的机会,同桌分角色模仿刚才的录音语言朗读课文,揣摩人物性格特点。”语音一落,全体学生迫不及待、兴致盎然地朗读起来。仿读、分析、讨论、品味,一节课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这堂课虽说有些缺陷,却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方面给了我不少启示。
  有人说:“课上得太像课就不是好课。”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对于语文课而言,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更是人文艺术活动。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而且“体验到了”。语文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正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协调,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多样性,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所以新课程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等。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灵活驾驭课堂的机会,课堂上无需太拘谨,教师可以轻轻松松地教,学生也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比较投入的地方,多花点时间又有何妨?
  因此,别忘了,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单位:浙江奉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