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我们应该怎样教作文

作者:张清法




  时下,中小学各科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作文。因为作文教学不像其它学科(如数学)那样,有定理有公式,有例题有方法,前边讲解例题,后边作习题,一学就会。而作文,是一个人生活阅历、思想认识、词语理解运用、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师常常埋怨学生的写作水平低,句子不通,没文采,缺乏感染力,立意平平等等。某省统计高考作文优秀率,仅占千分之三,甚至有的千份试卷中很难找到三份优秀作文。社会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指责,主要指责的是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再到高中毕业,学了九年、十二年的语文,连篇一般的文章都写不成,写不好,咋学的语文?字不认,词不懂,不会写,可查字典词典,但是写一份工作汇报、工作总结、人物先进材料等,去查什么书能得到现成的东西?还得靠自己写,写就是创造,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教作文?作家、名师,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写了不少文章,介绍了不少方法,但那都是零零散散,星星点点的,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方法,似乎没有什么规律。难道作文教学真的无规可循?凡事都有规律可循,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来,有失败也有成功,苦苦探索,觉得作文教学应该有规可循,写出来与同仁共商,诚望斧正指导。
  
  一、按教材教,讲明白
  
  中学语文教材,二十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修订,到目前为止,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语文教材,就写作指导而言,是较好的教材,虽然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它形成一整套适合中小学生的写作理论,较之前几次的教材要好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写作指导,作文教学全靠教师自己安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到了九十年代,教材编进了作文训练,附在每个单元之后,但那些训练也不尽系统,课文与作文训练的理论脱节。新近修订的语文教科书,以初中为例,在作文指导与训练上下了很大功夫,每个单元有理论指导,有作文训练,有参考题目,可以使学生获得记叙、说明、议论、审题、立意、构思成文的一整套写作理论和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材教,重点是讲明白。在写作指导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例子,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材料和主旨,什么是思路,怎样构思一篇文章等。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有了理论的指导,加之认真训练,揣摩实践,方能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写作教材讲,下功夫备课,写作文教案,花大气力进行写前指导,改后讲评。对每个单元后边的作文参考题目,要认真辅导,懂得有几种写法,学生写作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使学生获得一整套写作理论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二、“常下水”,会指导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出一道作文题目,尽管老师作了指导,讲了写什么,怎么写,但是还有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老师,我还是不会写,你写写让我看看吧。怎么办?如果老师也写不出来,就不要责怪学生完不成作文了。如果老师写的也没有文采,缺乏感染力,就更不要说学生写得不好了。事实上,我们语文教师能写出水平较高的文章,能给学生示范的有多少人?能占语文教师的百分之几?这恐怕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勤动笔,常“下水”,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讲会写,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写出的文章有文采,能感人,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这样指导学生的作文,才能指导到点子上。语文教师只有自己会写,才能会指导。这样,在作文课上,语文教师才能潇洒起来。否则,连自己都写不成,写不好,那作文课的感觉将是非常难受的。
  写“下水作文”,是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叶老说过:“教游泳自然要讲一些道理,但教的人熟识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是他总结几十年教育经验的金玉之言。叶老还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老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因。”叶老这里强调语文老师要做到“善读善写”,而不是一般的“能读能写”。
  提倡教师常下水,勤动笔,也是现行语文教材的需要。尽管2001年审定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可以说现行语文教材读和写几乎是“两张皮”,每单元的课文和写作指导脱节,课文不能当作写作的范文,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读不能为写服务,写不能从读获益,只要翻开课本看一看每个单元的写作指导和单元课文或相关单元的课文,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这是作文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语文教师最感苦恼,最感棘手的问题。纵然教材里那些记叙、说明、议论的课文,可以拿来供学生借鉴,也因为那些名家、大家的思想、生活与学生生活年代太远,思想差距太大,也难以做为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教师必须勤动笔,常下水,甚至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口气去写,才能给学生以引路,以示范。
  教师只有常写下水作文,提高写作水平,才能文思如泉涌,笔底能生花,指导学生作文,才能讲得明白易学。如有位老师辅导学生写《春雨》:春雨,有虚实两种含义,实指春天的雨。我们知道,春天的雨是很细的,它慢慢降落,滋润万物,杜甫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春天的雨是及时雨,它给人温柔之感,给万物带来生机。那么,春雨象征着什么?这就是它的虚指。可以说,春雨象征着长辈的关怀,老师的教诲、关爱,同学的帮助,政府的温暖。由于文体不限,可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性小品文。如果写成说明文,尽管把春雨描摹得那样逼真,作用介绍得那样全面,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情感上动人。如果写人的活动,人们撑起伞在春雨中徜徉,在雨中寻春,望着雨中的树木、麦苗、远山、小河,想着春雨过后,山青草绿,万木峥嵘,鲜花盛开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向往。进而联想到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的一生在于青少年时期,它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就提高了一个层次,有景、有情、有思。如果由春雨润物无声想到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到老师如何提高教育艺术,展开议论,这样就会又提高一个层次。作文教学,就需要老师多作这样的指导。帮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联想,学会发现。甚至在许多时候,老师还需要与学生同题作文,然后读给学生听,讲讲自己是如何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这样现身说法,给以示范,薰陶感染,就能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重讲评,教修改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最烦恼,占用时间最多的就是批改作文。现在的教学班学生多,班级大,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级,两周一篇大作文,要改一百多篇,如果篇篇都要详批细改,确实占用很多时间,工作量很大,加之教师要备课,要改语文作业,还有家庭生活,确实忙得不可开交。再则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大都一样,不是语句不通,意思不连贯,前后不衔接,就是该详的不详,中心不明,感染力不强,记叙文缺乏感情,议论文论证不充分等,篇篇都要详批细改,难以顾及。怎样把教师从繁重的详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呢?重讲评,教修改是较好的办法。重讲评就是教师要详评略改。每次作文,教师可详改一部分,选择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详细批改,哪一句不通,哪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哪一个情节该详不详,哪一点转弯突然,缺乏过渡,该怎样修改,将原稿和修改稿,印发给学生,在作文课上重点评讲,使学生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技巧,这样做要比一篇篇详批细改效果好得多。当然,每次作文讲评,都这样进行,要占用教师很多时间,我们不妨一学期试个两三次。还可以选几篇作文,印出来发给学生,作文课上,分组让学生讨论修改。也可以老师带领学生修改,哪一句哪一段不能那样写,应该这样写,师生共同修改,使学生在修改中学到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