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积累与作文

作者:阳 超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对于中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师生是否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呢?作文对于大部分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普遍感到难教、难写,对于老师来说,没有系统性的教学材料,即使有一些,也大多注重的是作文技法的总结。有些老师上作文课有时就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了事。“积累”得不到重视,学生更是没有这种积累意识。可能有的师生意识到了积累的重要性,或不懂得如何着手运作,具体指导学生去积累;或怯于下艰苦的功夫,未能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因而积累甚少。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视了对作文技巧、章法的传授,忽略了对生活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积累的教学。
  “积累”教学之实施,应明确其教学内容:首先应让学生明确积累对于写好作文,乃至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积累的兴趣,自觉去积累,逐步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其次,也要让学生明白去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即积累方法);最后让学生积累、运用,从而循序渐进,达到提升作文水平之目的。积累教学其重点在“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上。
  
  一、积累什么
  
  古人常讲“文以载道”,讲的是应先重视文章的灵魂,但重“道”也要讲“文”,为文则要积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要识记,要理解,要应用;琴棋书画、诗辞歌赋要了解,要体验,要能作;山水田园,飞鸟走兽,要关注,要品味,要欣赏;人际关系,世态炎凉,要感受,要参与,要借鉴;科技新闻、奇思妙想,要甄别,要学习,要领悟……”(李贺武《我们怎样积累》)下面分别从思想火花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语言的积累三方面(即狭义的作文积累)加以论述。
  思想火花的积累。作文贵在创新。其创新首要表现在文章的灵魂——思想立意的创新。古语云:“文以意为金。”好文章首先应是立意新颖。长期以来,中考与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明确写着“有新意”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作文往往思维内容保守,思维空间狭窄,思维质量低下,这已成普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走出这种思维“复制”的泥淖,又何谈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让学生从普通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真知灼见,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示,应多借鉴体会别人的思想观念,磨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格,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没有积累,提高与升华便无从谈起。积累是基础,是直入云霄的云梯上的每一根横木。
  作文素材的积累。曾有这样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位秀才因写不出文章而被折磨得抓耳挠腮,痛苦万分。其妻见状,挖苦他说:“作文有何难,就像我们女人生孩子,说生就生了。”秀才一听,急了,辩解道:“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作文是肚子里没货。”说白了,写文章必须占有材料。那么,我们应怎样积累作文的素材呢?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作文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翼,也可以这样说,积累的外延和整个写作的内容相等。它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更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作文必须关注生活,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作文素材的搜集与积累,不外乎“活材料”与“死材料”两大类。具体地说“活材料”主要指通过观察、调查、采访、感受等直接从生活中得到的客观情况、事例等;“死材料”指从书籍杂志、报纸和其它资料中查阅检索到的各种现成的资料。搜集积累这些材料的原则应是“广博”。文学大师茅盾很幽默而形象地说过:“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样,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让学生对作文材料兼收并蓄,广采博取,那么他们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肚里无货”,“无米下锅”了。
  作文语言的积累。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内容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冰心曾打了个这样的比方,“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两块就有了对立面,三块就可以搭个过门,四、五、六块就更好,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词语的多少直接标志着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照理说,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成语、优美词语有数千条,为什么有的学生到了初三写出的文章还干巴巴的?语言苍白,枯涩乏味,所谓“干瘪文”是也。笔者曾对所教的两个初二班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进行过一次检查,发现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没有一个会对所学过的课文中的词语、成语加圈点,好句子也没画出,生字也没有注音;说明这些人不会学习,不善积累,当然更谈不上运用,写出“干瘪文”来就不足为奇了。
  在平常的教学中,师生就要对语言的积累加以重视,更不能舍近求远,忽视语文课本中的积累。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部分都是名家名篇,无论在写作技巧,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堪称典范。因此,师生应重视课内的积累。当然,我们也不能放弃课外语言的积累,应让学生在重视课本积累的基础上,加以扩大阅读,提高词汇量,然后融会贯通。最后在此基础上,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外化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这才能达到语言积累运用的最高境界。
  以上几个作文方面的积累,绝不能盲目地“全盘照旧”。用鲁迅的话说叫做“占有,挑选”。用毛泽东的话说叫做“批判地继承”。这是“积累”教学要让学生明白的积累原则。
  
  二、怎样积累
  
  积累的方法很多,但途径只有两条: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课内积累很多师生已经重视起来了,并探求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美文的涵咏、对古诗词的背诵与鉴赏等。下面仅谈谈课外积累的一些方法。
  走出校园,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材料。“积累”教学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他们精于“身入”观察。比如阳台,没有哪一个学生能说自己没见过,但是否都认真地有意识地去观察过阳台,区分出他们的不同,进而了解主人的内心情趣,生活特征?这恐怕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了的。另外,教会学生“心入”生活也至关重要,人都有丰富的感情,人性是相通的,我们常说的感情共鸣,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内心情感的认同与体悟,用“心”去看。“心入”生活,用“心”去积累。
  目前,部分中学生已经重视了积累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目的不明,有些中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的作文素材,但良莠混杂,既不注意精选,也不进行分类,更没有对材料认真体味,使之融化成自己的东西,使用价值较小,故不能积以致用;二是重文轻意,他们热衷于积累美句丽词,喜欢抄写一些抒情诗或较有文采的散文,甚至不乏缠绵悱恻,无病呻吟之类,因此作文中真正用得上的不多;三是厚古薄今,在不少中学生的杂记本或卡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古诗词名句或古文名篇摘录,富于时代感的内容则较少。这些大多是学生积累方式不对,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熟悉掌握一些积累方式方法,以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效益,迅速提高作文水平。
  下表是中学生需掌握的积累操作方法:
  
  积累对写好作文,乃至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事实上,具有良好的文学积淀、丰富的生活阅历、厚实的文化底蕴的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往往会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教师在重视积累教学时更应让学生明白“积累什么”和“怎么积累”,让学生学会积累,乐于积累,这恐怕也是积累教学的基本要求吧。
  
  单位:福建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