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环节

作者:周江峰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始终未能激发起来,文言文仍是学生最厌学最惧学也是最难学的学科内容之一。
  要走出中学文言文教学“少费差慢”的困境,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革新外,我们是否该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一下: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没有?长期以来,我们文言文教学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字词串讲、随文释义等套路上,把文言文当作古汉语来教,其结果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耗时费力甚多却收效微薄。显然,这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与新课标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相径庭的。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跳出“老框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试着按“预习生成——诵读感悟——交流探讨——拓展延伸”这四步法去进行教学,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预习生成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学生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文言文,他们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是要不得的,我们应切实做到“凡是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学能‘懂’的,教师不再重复教学”。
  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笔者在教学庄子的《秋水》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泾流/两俟/望洋向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大方之家。(2)用原文(标在课文上)回答下列问题:a.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b.河伯见了海神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c.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富有导向性的预习题做到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那学生在听课时也就有了侧重点。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诵读感悟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让“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很有必要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指导学生读了三遍:读第一遍时,结合预习工作力求读准字音;第二遍时,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第三遍时,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之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这样,学生通过与文言文多次接触,也就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了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
  
  三、交流探讨
  
  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讨论的过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感悟,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当然,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把握好这么几个环节:首先,应营造出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要时,教师亦可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比如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学生经过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讨论,就形成了两种认识:一是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一是表现了项羽的“君人之度”。当学生争论尘埃未定时,我又适时提出疑问:①樊哙闯帐,项羽的表现说明了什么?②项羽如果杀死了刘邦,结果又会怎样?③乌江渡口,项羽如果听从渔夫的劝说,渡江而去,刘项之争又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几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指向,他们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材料,以“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为核心问题,围绕“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一系列的故事,并结合毛泽东、李清照、杜牧等人的诗作中对项羽的评价,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一家之言”得到了尊重,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从“性格即命运”的角度,深刻地认识了项羽悲剧的核心所在。
  
  四、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时,认为量必须足,这很切中肯綮。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更谈不上创新精神。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学生在学了《兰亭集序》后,我要求学生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兰亭诗》(课后将《兰亭诗》的打印稿分发给学生)进行对读,然后找出序中和诗中的对应语句进行分析。又如教学《六国论》时,我们可提供苏辙的《六国论》,设计习题进行对比阅读;另外,我们也可选择难度适中的课外文言选段进行练习或者推荐学生一些书目(如《古文观止》、《左传》、《史记》等)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文言文的氛围。这样非但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文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效果颇佳。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如果能用这“四步法”去进行,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文言文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状况,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落实了语文的素质教育。一年来,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应该说是明显的。当然我用这“四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尝试也刚刚开始,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单位:浙江嵊州市黄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