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作者:贡永健




  语文教育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校资源,让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校学生学习的场所。
  当然,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如指导学生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源,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查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化学实验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宣传展览、通讯报道,倡议保护水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响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和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民俗风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因此,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当今的课堂输入汩汩活水,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更切近语文教学的本质。
  
  单位:江苏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