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选修课时代的语文学习意识

作者:郑燕芝




  新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带进了中学语文课堂,从此,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和学习理念融入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中学语文学习时代——选修课时代宣告开始。选修课时代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新的特点,势必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意识。
  
  一、选修课时代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内容更细化。选修课是按照不同的系列开设的,不管是按照体裁、专题、认识过程,还是能力类型、知识体系、授课类型等进行分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更细化。
  第二,知识的广度增大。由于开设了尽可能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可供学习的知识增加了。
  第三,知识的深度加强。选修课教学使得学生学习一个专题或一种文学体裁的时间大大增多,学习的专注性增强,教师所教授的难度加深。在这种状况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的做深、做细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更要有一个全新的改进。
  
  二、选修课时代学生语文学习意识的培养
  
  (一)自觉的有意阅读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选修课当中,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者、对话者的角色,学生的自觉学习、自觉阅读意识要求更高。随着信息社会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阅读资料不再是最为原始的课本读物,其它的书面文字阅读、荧屏阅读、人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等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料选择空间巨大。可是很多时候学生却对身边的阅读资料视而不见,缺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概念,缺乏“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阅读习惯。有意阅读将为接下来的探究性阅读提供前提和基础,没有对身边阅读资料从文字上、记忆中进行积累、分类、思考,探究性学习就是“无米之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有意阅读的习惯,窥一斑可知全豹,传一目尽显精神。无论是观察社会生活,还是解读自然万象,都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在任何一种阅读中,注意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心灵的写照、思想的流露和情感的显现,注意细节的描写对于氛围的渲染、情感的表露、主旨的揭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教师在倡导学生博览群书、纵观信息、走向社会、走近自然、体察人生百态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阅读,紧扣人或事物的细微特征,瞄准自然万象的细节,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联想、思考、探究、品味,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
  只有有意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自主的阅读习惯时,才是学生进行选修课学习的意识基础。
  
  (二)兴趣持续意识
  学生选择一个专题、体裁或能力类型的选修课,首先是基于基本的兴趣。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兴趣的持续激发和培养对于学生更加自主、个性化地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是时代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坛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各种快餐文学充斥文坛,原先的严肃文学在新的时代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如何正视快餐文学,如何使严肃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能够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密切地关注身边所发生的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等事件及其它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于时代的气息。
  第二是个性化的要求。选修课的学习不论从教师课程的设置、教案的编写、课堂的展示,还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专题的学习都是极富个性化的,所以,上选修课的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特色,让学生在第一节课时就被老师所感染和吸引。
  第三是引导性。启发式教学曾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风靡一时,但是,它也曾经被认为是打着“启发”旗号的“陷阱式”教学,教师用一个个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地引进事先设计好的陷阱,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渐向“答案”靠近,其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意识的抹煞。有位作家不客气地认为这种启发式教学有点“下流”。这种所谓的启发失去了引导本身的意义,启发的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学习作大方向上的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一次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从而保持持续的兴趣。
  第四是课堂的多样性。我们呼唤将课堂还给学生,前提是学生要对这个课堂感兴趣,有学习思考的欲望,教师设计的选修课课堂更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语文选修课的课堂形式必须是丰富多彩的,讲授、活动、交流、观赏等适时运用。
  第五是挑战性。不仅对自己开设或教授的课程要有怀疑前人、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课堂上,也应该是挑起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并各施所学力求驳倒对方的“导火索”,即“挑起‘战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唇枪舌战,教师适时引导,才能使学者印象深刻,教者乐在其中。
  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既然选择了这个课题,就应该为自己订立明确的目标,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深入的思考,要有发问的精神、释疑的勇气,而这一切都植根于持续的兴趣。
  
  (三)探究思考意识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细无声”的“润物”过程当中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习惯、评价习惯……因此要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意义重大,信息技术也为这种探究性学习创造了很多便利。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各科的教材都进行了各种改写,大多数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更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思考精神。在这些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在课堂实践中,应该随时留意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考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伯乐识马”的精神,要能辨别出不同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以及学习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据此判断学生理解的程度,确定教师补充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学生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可以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对话式地参与学生的探讨,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感受和认识与学生分享。鉴于教师的专业出身和经验阅历,在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使整个研讨过程出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进一步培养。示范引导意义重大,但关键还在于学生,他们应该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下来,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话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目标式、自由式、活动式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探究性学习行为被一次次地强化。教师通过榜样的树立,再加以课堂上的一再引导,以及对学生探究性思考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激励,使大部分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保持积极兴趣,从而逐渐培养起开放型、创造性思维,使良好的班级学风在这种潜意识的强化中形成。
  
  (四)成果作品多样化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不断的思考当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的肯定,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对其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铭记这种感受,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还应该加以固定化,在成果固定化的过程当中不断补充,使成果成为作品,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次提升。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鼓励多样化的成果展现形式,如:交互网页、网络辩论赛、多媒体课件及其它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令人赏心悦目的表现形式,还应该鼓励学生将其成果乘着网络的翅膀,实现跨人群、跨地区、跨时段的交流,制作者同时成为成果的维护者、更新者,让这些成果更富于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选修课时代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传统的学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打破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作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补充,各学科有效结合,不仅发挥综合效能,且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的潜力得以开掘,综合探究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单位:广东南海石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