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孟子的论辩艺术

作者:李会新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 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
  
  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称霸于诸侯,这种想法和孟子的仁政观点大相径庭。可是孟子的地位比齐宣王低,作为臣子不能直接否定、批评宣王的想法,如果触怒了宣王,不仅仁政不被采纳,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孟子假托自己不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把话题委婉而巧妙地转到“行王道”(即实行仁政)上来,而行王道的话题与作为一国之君的宣王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谈话就能进行下去;最主要的是这个话题是孟子早就想和宣王谈的,所以这个话题转移得很巧妙。既避开了自己不愿谈的事,也没有轻率地否定宣王的话,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可谓一箭双雕。试想,如果孟子把话题转移到齐宣王不感兴趣的方面,谈话就无法进行下去,而且他也失去了阐述自己主张的机会。
  
  二、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孟子抓住宣王“以羊易牛”一事,把它归结为不忍之心所致。宣王听孟子说自己有恻隐之心,很高兴(哪个国君也不希望被人说成暴君,尽管他真的残暴)。孟子乘着宣王高兴之际,指出这种不忍之心正是行王道的条件。这样使宣王对行王道有了信心。那么,他已经具备了行王道的条件,为什么至今未行王道呢?孟子认为这是“不为”的缘故,而不是他做不到,就象“为长者折枝”这么简单,只要想做,则轻而易举,只是宣王没有去做罢了。宣王听了这些话,觉得其中虽有对他未行王道的不满,又暗示他很有才能,所以心里没有抵触情绪。同时这些话也消除了宣王对行王道的畏难心理。孟子就是抓住了“以羊易牛”这个契机,乘宣王高兴之时,指出他未行王道的原因,使他相信行王道并非难事,并愿一试。如果孟子不选择有利时机,也不因势利导,而是直言相劝,宣王不一定愉快地接受他的谏议。
  
  三、善用比喻,说理形象
  
  齐宣王想的是“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把这比作“缘木求鱼”,喻其不能实现,意在打消宣王称霸的念头。又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根本做不到的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极易做到的事,并且把行王道比作“为长者折枝之类”,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很有诱惑力。后来再用“邹人与楚人战”比喻宣王面临的形势:以一服八,势之优劣不言自明;征战的结果立见分晓: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即战则必败。形势如此严峻,谁甘愿冒亡国之险?孟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浅显,这种喻证法深入浅出,比事实论证更有说服力。
  
  四、环环相扣,条理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政论文,采用了递进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中心论点“行王道”;然后论述行王道的条件——不忍之心,宣王已经具备;接着指出未行王道的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再论述宣王称霸的想法不可能实现;最后阐明怎样行王道,提出了具体措施。这样,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后面的论证建立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边破边立,有条有理,逻辑性强。
  
  五、善用对比,观点鲜明
  
  强烈鲜明的对比可以使作者的观点更明确。文中用“举百钧”和“举一羽”对比,用“明察秋毫”与“不见舆薪”对比,说明“不为”和“不能”的本质区别。又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对比,突出了行王道之易。这些鲜明的对比,使是非更分明,道理更清楚,因而增强了说服力。
  总之,孟子抓住有利的时机,运用生动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因势利导,再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摆事实、讲道理,步步诱导,层层深入,最后说服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可以说《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是一场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辩论,而能在辩论中取胜,充分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单位:河北昌黎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