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作者:楼金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独特见解,另辟蹊径,非独出心裁不可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很是少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灵活性,而思维的灵活主要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维空间对培养创新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训练:
  (1)假设作文。就是假设某情境,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如要求学生以“我是班主人”为作文内容的范围,或编述故事,或发表见解,或展望前景。
  (2)幻想作文。幻想是创造发明的先导,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对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平时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写点幻想作文,如《20年后的我》、《遨游太空》等。
  (3)延伸作文。看了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根据其中提供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内在逻辑,作进一步的延伸。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可以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
  (4)扩写作文。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可以把高度浓缩的成语、诗句(如“爱屋及乌”、“红杏枝头春意闹”)扩展成生动的画面;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把课文的某个部分加以扩展,如根据《芦花荡》中老头子痛打鬼子的情节,补充环境、气氛、细节描写,重点突出他机智勇敢的老英雄形象。
  另外,可指导学生做思维体操,训练中可借鉴前苏联心理学家创造的“联想实验”和我国学者许国泰先生倡导的“信息交合法”。“联想实验”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创造的。他们提出,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联系。例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但只要经过四步很自然的中间联想,就可以把两者联系过来:木质——树木;树木——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经常做这样的“实验”有益于思维的流畅与变通。运用“信息交合法”也可以使人们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流畅、交通和灵活。
  
  一、弱化惯常定势,激活思维因子
  
  创造思维的特点是创新,不是重复。它反映了智力活动的独立程度。从因子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弱化惯常定势,有几种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怀疑性因子”。敢于怀疑是创新思维的第一因素,只有那些对未知世界有浓厚探求兴趣的人,敢于大胆提出疑问的人,才能出现独立思考的过程,以至有新的发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桔,敢于对素有定评的东西问个“为什么”、“对不对”。
  二是“抗压性因子”。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感应时代的脉博,善于接受新事物,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评定一些旧的观念,或向旧的观念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积极活跃,不断更新。
  三是“自变性因子”。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增加必要的压力,促使学生“自变”。
  
  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