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备考的关键所在

作者:杨永钢




  高三语文备考的关键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关键在于高三复习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题量和题质。题量,即资料的使用量。至于题质,就是资料的信度和效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去选择资料,以求实效,切忌盲目贪多。有不少教师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殊不知,题目做多了,势必减少了独立思考、消化巩固的时间。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实在是收效甚微。真正有效地复习应该是精练,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滥,宜巧忌偏。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练习和讲评。讲评和练习是高三教学过程中的常见形式,二者不可分割。二者关系的处理常常存在一个误区,不少教师认为多讲多练总比少讲少练强,讲了总比不讲好,练了总比不练强。在现实的复习中,“老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学生考得多,老师评的少”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许就是造成语文学习低效低能的根本原因。高三复习的重心就在于讲和练,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讲和练的度。“练”到了二轮复习,尤其要讲求针对性。一是针对本班的薄弱环节反复训练,二是针对重点内容即命题密集区强化训练。复习训练一定要精选有代表性、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试题加以训练。练过之后,针对选题意图及典型问题集中评讲,少讲精评,讲出方法,讲出技巧,讲出规律,让学生在练中生疑,在讲中释疑,在讲后自悟,在悟中提高。说到底,练就要练出重点,讲就要讲出规律。
  三、题海和书本。到了高三复习阶段,题目肯定少不了。但不少教师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书本晾在一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几乎都与课本密切相连。2004、2005年江苏卷所考的实词“胜”、“夺”、“谢”、“辞”、“引”、“数”等,其相同的意义和用法分别出自《五人墓碑记》、《陈情表》、《鸿门宴》、《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2004年的《草堂·诗魂》中对比修辞及其好处,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中例证法及其好处的考查,都属于阅读分析的基本知识,也都分散在教材中。在冲刺阶段,要沉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上所有的文言文知识梳理一遍,把所有散见在课本中的阅读与其他基础知识整理清楚。高考选文、题目千变万化,但所运用的基本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有扎扎实实掌握了这些基本常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识记和阅读。重识记轻阅读,这是高三语文复习阶段中常出现的一个反常现象。不少教师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阅读题灵活多变,非一日之功,只能靠基础,靠运气。于是许多老师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匆匆带过、草草收场,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无所适从,或者干脆弃置一旁。提高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因此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要从整体阅读上下功夫,即从整体上快速了解文章的文体、背景、基本内容、框架结构及中心思想等等,对文章的大体走向有个基本的定向性认知,为局部解析奠定基础。其次,从试题设计的侧重点,充分借助题干信息捕捉答题的大致方向、确定阅读的精读区位、揣摩答题的得分要点。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现代文阅读《报秋》的题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分)(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3分)审读题干,不难发现,第一、第二问在设题的表述方面有微小的区别,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联系全文看”五个字,命题者也正是通过这五个字提示考生第一小问的答案基本来源于文本的第一小节,第二小问的答案要依托全文。再如2000年全国卷题目: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评价是什么?(2)又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要提高答题的效度,首先必须抓住题干中的“历史”、“现实”二词,然后认真解读文本中相关的段落,这样既节省了考试时间,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命题设计者总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而确定测试重点,而这些测试重点常常通过题干来传递给考生,考生如果能以此为突破口,那么命题者为此而设计的一些测试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把学生禁锢得过于严密。学生除了啃老师发来的一大堆资料,不得看电视、报刊,不得走出校门。学生也由对高考的诚惶诚恐转而对老师的唯唯喏喏,从而换得大学的门票。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题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判能力。我们应当倡导学生多读读课外报刊,多看看电视上的热点报道,多写写观察日记,多议议社会热点。这样一来,一定能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单位:江苏通州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