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高考作文如何写好自然景

作者:胡清雄




  高考作文,考生写人写事的能力比较强,写景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用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传情达意,以至揭示主旨、深化主题的能力较差。如何提高这种能力,我们不妨向古代作家们学习、借鉴。
  
  一、色彩之美
  
  宋祁的《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是“闹”字妙用,却忽视了绿杨与红杏所熔铸的色彩之美。试想,离开了绿杨与红杏所构成的鲜明画面,恐怕无论如何“闹”,也“闹”不出满园春色来。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七色斑斓。写景艺术要能使画面引人注目,必须以多彩之笔绘出特定景物的色彩之美。
  人们通常把“感情”同“色彩”联系起来,称之为感情色彩。可见色彩与人的感情紧密相关。其实,景物的色彩就是人物感情色彩的对象化。苏轼《赤壁赋》写一个旷达乐观的知识分子,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居然能够“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真是有感之人的悟道之言。
  
  二、情采之美
  
  描写感情,表现感情,这是文学的重要特征,是文章扣人心弦的力量之所在。不饱含感情的文字,决不会有生命力。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情态是和谐统一的。触景生情,人人皆然。刘勰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景启情,又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写出情采之美。
  范仲淹的抒情名篇《岳阳楼记》,写“迁客骚人”在天气阴晦之时登上岳阳楼,面对“霪雨霏霏”的洞庭湖,涌起的感受是“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而当“春和景明”之时,其感受则又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这里的景物状态成了触发感情的动因。文章由此而获得了“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的艺术效果。看来,范仲淹不愧是一个“为情而造文”(刘勰《文心雕龙》)的高手!
  刘熙载说:“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艺概》)好的景物描写总是力求把人的内心感受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这种文字,明写景,暗抒情,写出了拟人化的自然景物。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写到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愁肠百结,深情难寄,因而眼中所见,均是心头所感,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值暮秋,西风萧瑟,黄花遍地,大雁尚且懂得飞向南方,寻找温暖,惟有万物之灵的人,却不得已而“南北东西四马蹄”,无怪乎在女主人公眼中,那沉醉的霜林,竟然是离人的眼泪使然!一直把《西厢记》后四句斥之为蛇足的著名文学评点家金圣叹,读到此处时,也情不自禁地在这个片断下批上“绝妙好词”的赞语。好就好在,情不可以直指,作品却借景写了情;妙就妙在,乍看句句写景,实已“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梅尧臣语),让人从景物的情调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怀。
  
  三、异彩之美
  
  苏轼的《题西林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庐山的真面目。诗句抓住庐山不同角度有不同景观的特色,把庐山的奇妙精确地概括出来了。仔细吟咏之余,我们发现,苏轼的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庐山的特色,而且形象地概括出一条艺术描写的法则:景物描写要找准对象的独特风貌,写出景物的异彩之美。
  梁代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意在规劝叛将陈伯之回归南朝。文章除却说理开导外,集中描绘了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独特风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终于打动了陈伯之的故国情思,使之毅然南归。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显著标志。即使是同类事物,除却共同点外,也还有其特异的风貌。自然景物更是气象万千,风光各异。以山而言,庐山不同于黄山,泰山不同于华山,峨眉山又不同于恒山;以水而言,西湖不同于太湖,洞庭湖又不同于鄱阳湖。如果不注意它们的独特风貌,写山就是一种山,写水就是一种水,就不可能绘形传神,尽态极妍。试看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词,其对江南春光的描绘则又有别于丘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果说陈伯之是因为丘迟所描绘的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独特风光打动了他的故国情思,使之毅然南归的话,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出生在北方的自居易,他恋恋不舍南方的生活,不也正是因为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吸引着他吗!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自然景物描写,决非吟风弄月的闲笔。从内容上看,它为表现社会、人生服务;从技法上看,它是一种发现并创造美的艰苦劳动。只有下苦功写出自然景物的色彩之美、情采之美和异彩之美,才能让写景艺术大放光彩。
  
  单位:四川开江县任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