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诗歌鉴赏题组织答案的技巧

作者:胡锦珠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常规题,但学生丢分很严重,分析原因,固然有不能懂诗歌的成分,更多的恐怕是没有注意化难为易的命题提示,以及不熟悉答题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组织答案的环节对学生作如下提醒:
  
  一、明确题干的思维指向,依问思考
  
  主观题虽然是主观,但既然作为问题,作为要求几十万人回答且又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要求回答的要点还是确定的,只是不同的答卷者表达上“丰富多彩”罢了。因此,命题者会通过限定词来引导不同的人向确定的答案聚焦,实际上就是主观题客观化。即使是那种开放的“你同意哪种?”的问题,也只是“立意自选”,一旦选好,那你的答案要点也还是确定的。
  题干的指向性表现在哪儿呢?有时是问句中的限制语,“限制就是提示!”我要求学生不能忽略句子中的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语法重音部分;有时是看似无意的陈述语,它实际是告诉我们答题的方向。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是:____。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作答。其实是疏忽“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的缘故。既然是“借古讽今”,前面已讲了“表面上”的“古”,现在就找“今”了!“今”当然就是作者的生活时代了。再抓“讽”字,答案就很明显了——谴责南宋统治者(“皇帝、主和派”都行)的昏庸无能!
  
  二、辨别所问,根据观点与材料、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答
  
  任何文章都有观点与材料、形式和内容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证明观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我们辨别一下“问”的角度,是问观点还是材料,是问形式还是内容,然后根据关系作答,也就是说,如果问的是观点、内容的,就从材料、形式上去想想;如果问的是材料、形式的,就从观点、内容上去想想。比如,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 赋 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思想感情”和“不同”是关键的指向词语。辨别一下所问,发现问的是观点内容方面的,要回答观点内容必须要从材料中找理由、依据。题干中“依据是什么”,也很明确的指向了作答的方向——找材料(当然更少不了命题者有意列出的背景材料)。
  江总在思乡之情中饱含归隐的情绪,心“逝”表明无功名念头,“形”表明对官场无动于衷了,“菊”用陶潜归隐典故;岑参在思恋故乡之情中融入了保家卫国壮志,菊花在战场开放。
  
  三、发挥分值的提示作用,把要点答全,别“拱手”丢分
  
  主观题答对是一方面,但答全是更高要求的另一方面。语文的主观表达题制卷时按点赋分,“点”即要点。无论答卷,还是阅卷,“踩点”都很重要。要点的多少往往在分值上体现出来。当然,分值只是提示,语境才最终决定要点数量。但注意了分值的提示后,我们就可能有意识地去认真分析语境,从语境中尽可能找出要点与分值之间的合理关系,从而把要点答全。如: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很多同学都能答“榕叶落尽”、“百花尽”、“榕叶满庭”等等,很可惜,不全面!分值是2分,提示或许有两个要点,努力分析语境,看能不能找出两点。很明显,还有“宦情羁思”——官场失意,流放在外呀!
  从另一角度讲,问的是观点内容,就该从材料中找;更何况有“通观全诗”的指向词语(下面将谈联系全文的问题),忽视这一指向就很难发现“宦情羁思”与“春半如秋”的关系。
  
  四、遵循从字面到深意,从独立到联系的思路组织要点
  
  问题的要点如果不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去一个个的挖掘出来,只靠灵感去碰,很容易顾此失彼,残缺不全。赋分的分值虽然能大概提示要点的数目,但如何把数目落实,就得靠“有秩序地进行思维”了。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按部就班地往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比如上题的第二问:(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和“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析。
  问的是情与景交融,也就是观点与材料。观点在第一问中已明:“春半如秋”的“愁”。现在要你以“乱”这个材料来分析。先从字面、表层去解释:乱,无头绪,无章法。再放到语句中:此处写莺的叫声无章法无顺序。再由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可知:莺的叫声本身无所谓乱与不乱,只是听者心情不好而已,间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乱。
  很多同学感觉:“我答一点正确,还行!怎么答全就那么难呢?”其实,这仿佛数学中的讨论,定义域、对称轴都是要关注的。这里,独立的字面义、语句中的附加义、背景中的蕴涵义,就是我们讨论要点时必须关注的角度。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不是吗?
  
  五、借用术语、概念,使表达简洁、准确
  
  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概念有如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3、修辞4、常见主旨5、风格流派。较多的是表现手法。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术语、概念,一般不是光秃秃地用,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否则也得不全分数,也该是一种无谓的“非战斗减分”吧!全面的作答应包括什么术语、具体表现,如果是手法类,还可能需要有作用效果上的阐述。比如: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请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的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是什么手法,对写法!——这就是“术语、概念”;然后,具体解释:作者在外思念故乡,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的亲人在思念远方的作者。再分析形式为内容服务,也就是效果作用,——把思乡之情写得强烈真切、具体可感。
  如果说,“明确题干的思维指向,依问思考”是思考的起点的话,那么,“辨别所问,根据观点与材料,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答”就是明确了思维的终点,思维的方向。方向有了,事就好办了!这正像大桥建造,两岸的桥头堡都选好了地址,那么具体的建设,精雕细刻,依据其他三方面操作,能不容易吗?
  现在,我们来综合地分析几道高考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全国高考第17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明确题干,既然前人“曾说”,那肯定有它的根据,因此可以顺着去想,去找根据。问“‘折柳’的寓意”那就是从材料向中心找,诗中有明显的反应中心的词语“故园情”,再联系相关的意象知识,该较容易得出“惜别”、“思乡”等要点。至于问“折柳”二字是否是“关键”,辨别所问就很容易发现问的是材料,所谓“关键”,就是它对表现中心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三四两句的关系很明显地发现:“故园情”之“起”是由于“闻折柳”,没有它,就没有“故园情”,当然是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注意关键的提示字“第三联”“两句”“分别”,然后依据上句解说“诗眼”的提示,找内容(意境)与形式(语言)统一的字。要找形式,先看内容:全诗阴冷幽暗寂静,两个字“咽”“冷”能集中反映。然后,从两个字的字面意义开始,再联系所处句子,也就是遵循字面到深意的原则作答。
  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总以为不是空白,填了词语,就能得分,这与其说是掉以轻心,倒不如说是无可奈何。如果我们多点细心,增点耐心,落实对策,在这道题上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单位:江苏海安孙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