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论宗璞《废墟的召唤》

作者:余放成 程良友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的最好办法。宗璞于1956年发表了成名作《红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引起大家的争论,最后挨批。当时的《人民日报》有一篇评论文章严厉地责问她:“这样一段不光彩的爱情,这样一个在感情上堕落到失掉立场的‘党的工作者’的江玫,又有什么‘美’的地方值得作者这样渲染和宣扬?作者在引导我们爱什么?恨什么?作者写这篇作品的目的又是什么?”《红豆》的问世,给宗璞带来了莫大的烦恼,她被迫多次检讨。后来又下放农村,“文革”就更遭了。极“左”的政治,极“左”的文艺政策限制了她的创作,限制了她的发展,她停笔了。这对宗璞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一段凝固的经历。
  于是,宗璞在《废墟的召唤》第一部分中,写冬日斜阳夕照下圆明园废墟的景象是这样开头的:
  冬日的残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溯。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朱自清在日日夜夜走过的荷塘前,发出“心理颇不宁静”的感叹,宗璞家住北京西郊,面对常常看到的废墟,心里何曾“宁静”过。她用一系列风格低沉的修饰语,如“无力”、“干皱”、“点缀”、“断”、“残”、“凄冷”、“枯”等,展现出一片苍凉、荒芜的景象,不禁令人想起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眼前废墟荒凉的景象不就是作者在《红豆》之后挨批,“文革”期间不能创作的荒诞岁月的写照吗?作者觉得还不够,往下写“奇怪的感觉”,所谓的“历史忽然倒退”其实就是追忆,感觉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这是用人们熟悉的文学、艺术、哲学都发达的年代来暗示1956年的“双百”方针给文字带来的繁荣,于是《红豆》问世;感觉之二是又有“妲己”、“褒姒”的身影,用历史上两个祸国殃民的女性暗示1956年以后的“反右”给作家带来的灾难,尤其是“文革”灾难,借荒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荒诞的时代及荒诞人生。再作进一步的推断:这种荒诞的时代从古流传到那拉氏“还不终止”,暗指流传到“文革”。粉碎“四人帮”后宗璞在1978年写了新时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当时的编辑和主编都持否定态度,等到传来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才被同意在12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弦上的梦》随即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为“五七”作家复出后的第一篇小说即遭此磨难,面对眼前的废墟没有“奇怪的感觉”才怪。这是何等的“稳定”啊!时间凝固了,历史凝固了,废墟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
  这是一种含蓄的手法,采用了“弦外之音”的手段。著名作家孙犁说:“一次与宗璞谈话,我对她谈了文学语言的旁敲侧击和弦外之音的问题。……我发现宗璞在这方面早已作过努力,并有显著的成绩。”在《废墟的召唤》的开头,作者采用“弦外之音”含蓄地把自己的经历、一段人生寄托在荒凉的景象中,并表达了对“文革”的痛心。然而,宗璞又是一个真诚面对现实的人,她说过当年的下放是真心接受改造的,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的她内敛、从容、冷静而旷达,著名作家王蒙说她有“兰气息,玉精神”。正是这种性格,使她在下文按从东到西的顺序具体写废墟的景点时,以比喻的手法感叹废墟“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希望它下沉”。
  旷达的胸怀使宗璞对荒诞的年代愤而不恨,反而对改革、建设新社会寄寓希望。《废墟的召唤》写于1979年12月,当时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中断了近20年的文代会也于1979年10月30日胜利召开,宗璞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文艺的希望,于是就有废墟“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的感叹。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宗璞真挚而强烈地希望改变眼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激情按捺不住,直抒胸臆地道出“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需要每一个你啊”。
  这一部分有三处写景,内容变了,感情也变了: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段写景文字和文章开头的写景相比已发生变化,虽然也有低沉的修饰语,但已增加亮色词,感情由追忆昔日的沉郁转向眼前为祖国变化而激动的高昂情调,描绘出一幅天色山色图。宗璞的心也开始振奋。实际上,从1964-1977停笔的她又写出获奖作品《弦上的梦》(短篇)、《三生石》(中篇),本文《废墟的召唤》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往下的写景,宗璞的情绪进一步高昂起来:
  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俪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埂,枯埂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的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淡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这段写景是前段写景的继续,依然是天色山色图,透过落日下变化的天色山色的黄昏景色,显示出细腻的手法、“雅”的风格,活像一首赞美黄昏的颂词,不由使人想到“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意境。高昂的情调表现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是在激励着自己。
  最后一处写景是在结尾处:
  我们仍然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紫藤萝花瓣啊。
  紧承上文的黄昏景色描写,宗璞运用三个比喻,描绘出落照中的山色,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陶醉。最后一句含蓄丰富,引人深思,用比喻手法说出“召唤”的内容——“改造这凝固的历史”,“需要每一个你啊”。紫藤萝也是宗璞喜爱用的花。
  全文四处写景,开头写废墟的荒凉景色,折射出宗璞辛酸的经历,后三处景是废墟周围的天色山色及其变化的黄昏景和落照中的山色景,很好地配合了“召唤”的内容,同时,表现出宗璞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寄托真挚而浓烈的热情。
  文章构思巧妙,全文分两部分,前部分写废墟,后部分写“召唤”,除了上述写景的“诚”与“雅”外,另有两处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写“召唤”前的过渡很自然,废墟要发出“召唤”的声音,弄得不好就是一处断痕。宗璞巧妙地写出几座叠在一起的大石,必然会有空隙,像人张开嘴巴,风吹过发出“留——留——”的声音,这不就是“召唤”么?其二,“召唤”的内容容易空谈、说教,宗璞则让“我”与一位年轻人对话,配以景色描写,巧妙地写出“召唤”的内容——“改造这凝固的历史”,“需要每一个你啊!”
  宗璞书香门第的出身给她以极好的家教,从小学习的中国古典文学又使她具备真诚、正直的知识分子性格,在荒诞的年代,真诚对待改造,在祖国获得新生,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又满怀信心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启蒙功能,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难怪她说:“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
  
  (本文为黄石理工学院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5xjs094)
  
  单位: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