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走近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

作者:王翠芳




  一、教学构想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如花中奇葩,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城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农村中学虽然没有城区的优越条件,但依然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地处三峡,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也是美人王昭君的故乡。屈乡的人们承袭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精神,为建大坝,背井离乡,展示了屈原后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本色。
  让我们的学生领略故乡的风土人情,在屈原文化中感受学习语文的氛围和激情,让这种深厚的地方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更深地认识本土的风俗人情。这是多么可贵的资源啊!“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屈原的后代,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教学目标
  
  1.多渠道、多途径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传说故事、屈乡风情,激发对屈原的尊敬和热爱。
  2.感受屈原精神,并理解这种精神在人们身上的世代传承。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策划分组合作,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活动程序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
  1.策划分组,制定计划阶段
  2.自主合作,计划实施阶段
  3.总结经验,成果展示阶段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分组,制定计划
  课堂指导:
  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故乡,有一个人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骄傲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齐答:屈原。)对,就是屈原,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博学多才,不畏权贵,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他出淤泥而不染,一生高贵纯洁;他濯清莲而不妖,始终不与权贵同流。可是楚王最终沉湎于女色,大好的江山还是灰飞湮灭了,我们的屈原大夫悲愤投江,留下了千古遗恨。我们要牢记这一悲壮的瞬间,把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去追随屈原的求索精神。
  1.看录相,屈原系列专题片
  屈原的出生地——香炉坪风景组图。
  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响鼓溪,擂鼓岩,七里峡,链滴珍珠,屈原庙,玉米三丘。
  目的:激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2.网上展示屈原的作品
  3.屈原故事知多少?(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大致讲幺姑啼血,屈原投江,龙舟竞渡的故事,引起了班上不少同学羡慕的眼光)
  4.屈乡风情大比拼,看谁知道秭归风俗最多?(学生抢答:跳巴山舞是由丧鼓调改变而来,端午吃粽子,死人睡大红棺材,划龙船等)
  目的:激发学生思维,从对话中,问题中,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帮助学生构思出本次活动的具体办法。
  策划分组:
  学生按兴趣、爱好和问题的不同,自由组合,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举了组长,组长在小组内集体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要在组内演说通过。最终敲定了以下六个小组:
  考察小分队 6人 组长: 王 键
  诗海漫游队 10人 组长: 鲁林林
  屈乡风情队 8人 组长: 陈 容
  传说故事队 8人 组长: 张 言
  艺术表演队 10人 组长: 周子含
  网络编辑队 8人 组长: 乔青青
  评语:本次活动任务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自由按兴趣组成的小组,凝聚力会更强,学生的激情和动力就能够充分地调动,潜力也会得到更大地发挥。
  
  第二阶段:自主合作,计划实施
  各组按制定的计划进行活动,考察小分队要实地考察,为了安全,老师参加了这一组,并服从组长的安排,自带照相机。诗歌组的同学们在鲁林林的指导下,上网查询,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还去请了当地的老人们,亲自聆听那嘶哑的五句子歌。艺术表演组的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去艺术团学唱“船工号子”,“龙船调”,“巴山舞”。屈乡风情组更有绝招,他们干脆去农户家里,亲自动手包粽子。传说故事组的同学们把搜集来的故事按内容进行了分类,有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他们从当地的百岁老人嘴里挖来的。
  各组在组长的指导下,按计划进行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为一周,外带双休日。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成果展示
  地点:多媒体教室
  各组按组排列,各自为阵,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学习过后收获的喜悦,长达两周的“走进屈原”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课就要开始了。
  导语:同学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诗你们肯定都已经在这一次学习中获得了另一种独特的体验,身为屈乡的儿女,你们有多少话儿想对大夫说?有多少歌儿想对大夫唱,把你们的内心都敞开吧,让心灵的翅膀在屈乡的上空自由地飞翔。
  1.考察小分队
  考察组的同学们站了起来,他们举着一横幅“敬礼,屈原大夫”(掌声)。组长王剑走到前面大方地介绍起来:“同学们,我们是考察小分队,共有成员六个人,而且我们还很荣幸地请到了语文老师做我们的特邀佳宾,请了李丽的爸爸为我们服务——专职司机。我们这一组可真是人才济济,有文曲星郑小小,探险家肖苗苗,擅长摄影的许刚、周金田,喜欢网络编辑的李丽和我,还有实地采风的语文老师。因此,我们这一组是一个团结协作、不怕吃苦的小群体。双休日,风和日丽,我们就整装出发了”
  多媒体展示:
  屈乡风景组图一:(李丽伴随着缓慢的轻音乐,对着画面进行配音)“……白色的幺姑鸟在古老的香炉坪上空飞来飞去,远处的青山,在苍茫的雾色中,时隐时现,修长的七里峡,庄严的屈原庙,巍峨的伏虎山,在一束金色的霞光中,显得格外神秘……”
  组图二:(郑小小配音)“那平坦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玉米三丘’,屈乡的天多蓝啊,到处都是水流的声音,叮叮咚咚的,一位耕田的农人悠闲地坐在田垄上,抽着旱烟,笑咪咪地望着在旁边吃草的老黄牛,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灵牛吗?我们真的要试试,在这里犁田到底要不要牛绳……”
  组图三:(肖苗苗配音)“链滴珍珠是传说中的姐妹两,也就是屈原的姐姐女须和妹妹幺姑,她们共同守候着自己的兄弟,长期以来,就站成了一道风景,她们相依相偎,恰似现在链滴珍珠的样子,读书的屈原有多么地幸福啊,亲人的陪伴,鸟儿的鸣叫,还有这满山遍野的野菊花,金灿灿的橘子,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就是它们赋予了屈原超人的灵气吗?……”
  组图四:大红棺材巴山舞
  组图五:屈原庙里的白色浮雕
  ……
  真实自然的画面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悠然神往,图文并茂的抒情诗更是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个人。考察小分队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2.屈乡风情篇
  横幅:寻屈原足迹 扬屈乡文化
  (1)播放屈乡民歌《船工号子》,展示学生自制的电脑图片——五月端阳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
  (2)一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3)巴山舞的由来
  (4)屈乡人民的红棺材情节。
  3.浪漫诗歌篇
  横幅:学屈原诗风,弘民族气节
  多媒体展示:屈原作品:《桔颂》、《天问》、《涉江》、《九歌》等。
  朗诵:《桔颂》组长领读,集体颂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诵很有感染力。下面的同学也禁不住跟着读起来,在缓慢的旋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披发赤足的屈原在汨罗江边狂奔,汹涌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几千年前不断流传的故事。
  4.故事传说篇
  这一组的同学最辛苦,他们在短短的一周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跑了很多地方,亲自去询问了当地的老人,搜集了屈原的故事传说六十多个,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1)资料展示:
  神话传说类:如“神鱼托孤”、“幺姑啼血”等。
  风俗人情类:如“龙舟竞渡”、“朱棺土葬”等。
  爱国精神类:如“擂鼓岩”、“七里峡”、“牛绳担书”……
  (2)展示自制的小册子:屈原经典故事集
  5.艺术表演篇
  表演自编自导的“龙船调”,独具特色的巴山舞。
  6.网络编辑
  同学们把这一次活动作为一条新闻发到了屈原教育网,并把所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合并,准备自己建立一个信息网站。
  活动在嘹亮的三峡民歌“三峡,我的家乡”中结束。
  教学后记:
  本次活动是圆满结束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思索是很多的,在过去的传统教育里,学生是没有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更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即使有,作为老师也不敢放手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新课标的实施,让我们终于找到了方向,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可以学好的,他们渴望自主学习的心情比我们老师还要迫切,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去大自然看更多的世界。我们的学生有了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因此就有了这么多的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优秀成果。
  屈原是不朽的,我们的学生是可爱的,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将是辉煌的!
  
  单位:湖北秭归县九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