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

作者:徐前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这种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怎样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读懂文本,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让跳跃的思维插上理性的翅膀穿梭于字里行间,更要引导学生勇于超越文本,让更丰厚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勃发。
  
  一、读懂文本 生成之本
  
  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读不明白,谈何生成?如果有,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上看,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读懂文本,一要我们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二要我们领悟布局谋篇之美,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觉得怎样?回答往往是一种整体性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的重要,同时它也是生成新结构的范本;三要我们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
  如一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在春花图中有一句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老师抓住“闹”字问:“闹”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烈讨论,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生成旁逸斜出,呼之欲出……
  
  二、质疑文本 生成之源
  
  生成源于质疑,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语言、陶冶情趣的焦点。从质疑出发,能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文本,就要将“疑”贯穿于学习始终:读前有疑,读中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质疑文本既有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有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三、超越文本 生成之宗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来超越文本。
  如一教师上《斑羚飞渡》,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一群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伤心崖,陷入绝境。镰刀头羊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赢得了种族的生存机会。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斑羚飞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读完课文后说:“我觉得猎人很残忍,他们把斑羚逼上了绝境。”“我不喜欢猎人,因为他们太无情了。”另一个学生很干脆地表明态度。又有个学生补充道:“我也不喜欢狩猎者,因为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残杀它们。”这时,老师说:“你们讲得太好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关爱才对呀。”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发言:“我喜欢这群斑羚,它们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们应该学习它们这种精神。”又一学生说:“我要和动物交朋友。”老师听到同学们真心的话语,表扬了他们并且接着引导:“既然你们喜欢斑羚而不喜欢狩猎者,那么你们是否想让狩猎者变成动物的保护者呢?来,拿起笔,我们重新将故事改编,让人类与动物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共创和谐美好的家园。”于是学生动笔改编故事……这样的动态课堂里,生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生在语言的演练中,自然地进行人世间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永恒追寻的美好境界。
  的确,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只要学生“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更加丰润厚重,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的灵光。
  
  单位:陕西商南县城关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