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处理

作者:陈 融 吴友平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中出现意外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当这一些偶然因素出现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如何正确处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为,在处理意外事件时,应注意手段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具体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迅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映,因势利导,灵活变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课堂中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向老师传递某种信息,都是他们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反映。老师应密切地观察其细微变化,捕捉这些点滴的火花、稍纵即逝的闪光点,机智地激发其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加以巧妙点拨,恰当引导,予以画龙点睛的一笔,达到激活课堂教学,深化课堂内容。
  比如,在讲授《夸父逐日》时,我让学生谈一谈对夸父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同学们都停留在对夸父的赞美之上,认为他是一个勇于追求理想,有顽强意志的人。当我准备对他们的答案加以肯定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很清楚的唏嘘。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语文课代表。她的脸上还带有很明显的不屑,我一楞,但转念一想,说不准她还真有不同的见解呢。于是我让她谈谈自己的看法。她说:“明明知道太阳是追不到的,还一定要去追,弄得白白丧命,这不是太傻了吗?”顿时,课堂上出现了一阵骚动。我并没有对她的观点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回顾神话的有关特点,并告诉他们神话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神话反映的是当时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最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他。在这一基础上再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平时所听到的、看到的神话有哪些,学生的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二、把机智和幽默带进课堂,用教师的活力和激情感染每一个学生
  
  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情感交流。教师应以其形象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和谐的感情氛围。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学生走神、昏昏欲睡,不妨与他们开开玩笑,消除他们的疲劳感。有一天语文课是在下午,一进教室就见他们懒洋洋的,很多学生趴在桌子上不想起来。我于是故作惊讶,说咱们班怎么这么多懒猫呀!那些趴在桌子上的学生会心一笑,纷纷从桌子上爬起来了。但看得出来,有些勉强。我于是说,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句诗很适合咱们班现在的情况,学生齐声回答:“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摇摇头,然后说:“不对,应该是‘暖风吹得学生醉,直把学堂当卧房”学生大笑,一堂课轻轻松松走上正轨。
  
  三、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力求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客观、公允的认识。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对学生造成消极、不良的影响
  
  当课堂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破坏教学秩序的现象时,教师不要慌张,也不要乱发脾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过激的情绪。这既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应变艺术高低的尺度。”
  师生之间的认识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反之,亦是如此。这种反馈信息,既可以形成师生之间认识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学生的最初目的其实并不是要违反纪律,比如过分热心的同学,他们只是想帮助同学,并没有意识到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果此时教师大声呵斥他们,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反,老师如果能采用幽默的口吻,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学生则能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转而安静下来。
  
  四、坦然面对失误,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对敢于责问老师,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则应给予适当的表扬
  
  当老师出现失误,特别是误会了学生时,应该坦然承认,而不应该遮遮掩掩。坦然承认自己失误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并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一次,我在写“祥”字时,多写了一点,学生马上指出来了。我于是顺势要他们讲一讲只要写一点的原因,还不失时机的表扬他们聪明,从此,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更高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督促者,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应该妥善地利用起这一面“镜子”,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当一些有利因素出现时,可以大胆加以利用,甚至可以暂时性的改变教学内容
  
  比如去年第一次下雪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欣赏雪,体验雪的美景,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传达对雪的感受。结果,那一次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比以往要生动得多。事后,与其他教师交流,发现很多老师都与我有相同的经历。看来,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往往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学生很容易产生情感上共鸣,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这节课原定的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及时完成,但这是有机会解决的。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单位:浙江上虞市龙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