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让语文教学充满和谐美

作者:卢 明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向往与追求。同样构建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美,也是语文教师的向往与追求,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美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入手。
  
  主导与主体的和谐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而应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要点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探究,疑点由学生讨论,规律由学生总结。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在各自感悟、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文本交流等多维交流的互动过程。这种过程中主导与主体共同参与,和谐共进,使语文课堂充满和谐之美。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新课标实施后,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只要热热闹闹、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好课。事实上,这并不符合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曲解。新课标的要求是采用新颖而灵活的形式去落实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内容与形式要充满和谐之美,既不能因为追求新锐的形式而未落实好三维目标,又不能因为要落实三维目标而采取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形式。比如: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就可以采取竞赛,让学生自己出题、让学生相互挑战等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去落实。这远比教师大讲、特讲等空洞说教形式有效。这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和谐并进的一个例子。再比如,在教学《骆驼祥子》时,我们就不能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祥子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拉车的情景一放而过,而应采取让学生认真读文本、仔细品味文本语言来获得体验与感悟的“形式”去落实“内容”,这样,内容与形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般配”,才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三维目标的和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怎样去落实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落实好三维目标,就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和谐共进。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就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流程之后水到渠成地落实,而不是生硬地灌输。比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肤浅地看一下课文,就让学生来谈启示,就让学生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势必达不到效果,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朗读,尤其是对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没有进行仔细地品味,同学们很难激发起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时谈对祖国的热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生硬至极。相反,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品味语言,进入情境反复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自然会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知识也落实了,阅读文本的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可以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和谐中自然共进了,这就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美。
  
  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和谐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我们不能曲解了这一学习方式的含义。在合作、探究前应让学生先自主思考。试想,如果学生压根就没有进行自主思考,又怎么能进行合作探究呢?因此,合作、探究应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之上。此外,合作、探究也不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在那里对话,对弱势群体“不闻不问”,这样的结果是尖子生日尖,后进生日差,长此以往,两极分化会“闪亮登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和谐课堂,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就会不复存在。因此,在合作探究时,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和谐共进。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整合,将那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不能形成表面热闹、实则无效的课堂。否则,学生只是被牵着鼻子转,被动性参与,形式性参与,无效性参与,这不是课堂和谐美的象征。和谐美应表现为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天然浑成,水到渠成,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自然。
  总之,我们要努力探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教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时充满着和谐之美。
  
  单位: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