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作者:孟 娜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好的文学作品是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良好的语言修养是高中生必备的一种素质。新《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得体。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数优秀的文化积累。
  下面请看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中收集的几个有趣的例子:
  1.“只要是美的,人人都喜欢,美的空调”
  2.“布什为‘伊’消得人憔悴”
  3.“食全食美”
  日常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平易、简洁、明了的特点,便于和他人交流。以上所列举的三则例子又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语,往往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使人耳目一新。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写道:“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识提供出来;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又译‘陌生化’)手法,和予其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6页。)文学语言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运用。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直接来源,文学语言是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他的理论对于我们同样受用,这便是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智慧。
  文学语言“陌生化”即奇特化,强调新意,与“习惯化”相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共同点是能使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领悟到更深的意味,摈弃了惯用的表达方法,是一种语言的创新。
  语言本身便是一门艺术,作文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要求。作文中的语言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往往需要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提炼。下面我们就从语音、字形、词语的选择、搭配以及应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体悟语言的亮色,积累更多的语言技巧。
  我们可引导学生从生活和优秀作品中收集更多的类似的例子,如:
  1.聪明的妈妈会用“锌”(心)
  2.百闻不如1试
  3.“潺潺的头发流遍全身”
  引导学生做分析,指出这些语言现象的创新之处。
  例1中“聪明的妈妈会用‘锌’(心)”是一则“智多锌”营养品的广告辞,句中巧用“锌”和“心”的谐音,把妈妈的用心和选择这种产品的慧心统一起来,可谓用意深刻,这是通过汉语语音上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给人们在听觉上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又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话语内容。
  例2中“百闻不如1试”是一则广州电信信息服务中心的广告,语出人们熟悉的惯用语“百闻不如一见”。句中由小写的阿拉伯数字代替大写,“一”变成了“1”,并将其放大,非常醒目,而且突出了电信部门的单位特色,达到了广告的目的,这是在汉语的书写形式上打破人们的习惯。
  例3中“潺潺的头发流遍全身”利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液态”被复合在“头发”的性质中,“头发”便能“潺潺”地“流遍全身”,柔软、颀长、波浪般的感觉是诗人真实而新鲜的体验,而诗人却抓住了这美妙的一瞬,用陌生化的形式流于笔端,而读者却能在这种陌生化的语法结构中,进行诗意的审美,这是一种在汉语语义中,通过通感等修辞手法打破惯用的语法规则,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不仅表现在汉语的语音、语法、汉字的书写方式和排列方式上,还表现在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和整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及文章风格上,使文学语言不断推陈出新,体现出汉语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关于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水”的描写,我们先可搜集我国古诗词中关于水的诗句: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
  分别应用了比喻、衬托、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独特的感触表达了出来。这个表达的过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模仿的。
  在民间,有一个聪明的谜语确定了语言的意义,谜语说:“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我们要做一只只辛勤而充满智慧的蜜蜂,博采众长,从生活中提炼最醇美、最动人的语言之蜜,去构建我们最美好的生活。
  
  单位:湖北宜昌市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