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轻轻松松教作文

作者:吴树春




  每当提到作文,学生们便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怨声载道,甚至“深恶痛绝”。有的咬着笔头半天写不出一段话,像挤牙膏一样勉强写出来,也很不满意。而教者改作文像受罪一样,吃力不讨好,苦不堪言。师生们可谓谈“作”色变。那么怎样从作文教学的沼泽地里走出来,轻轻松松由我写呢?笔者执教初中多年,作了一些尝试,颇有体会和收益,在此与大家分享,望能抛砖引玉。
  
  一、连词写话,片段起步
  
  高楼大厦由一砖一瓦砌成。写片段作文是练笔的好方法。新课标教科书的每一课现代文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笔者就地采材,引导学生每周两次从这些词语中选若干个词(以成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不按顺序连成一段话,鼓励想象和联想。训练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自己从成语词典或谚语词典等中自选若干个词(以后逐步增加词量),越多越好,写成有一定内容和中心的片段文字。这样的训练由易开始,学生人人会写,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写作兴趣,又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词汇,一举多得。我还让学生四人小组各人出一些词语交换写几段话,并指导其拟标题,定主题,布局清楚,注意前后连贯,首尾呼应。这不就是一篇篇小习作吗?积溪流而汇江河,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写大作文便刮目相看了,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注重实践,轻松积累词汇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实践,重在过程,重在体验。例如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活动中,我让学生带着双眼,带着双耳,带着摄影器材,怀着细心和耐心,观察那些街头巷尾的招牌广告、宣传海报之类的文字,搜集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用语、低劣广告等编成“举隅”小册子;新词,新流行语,外来语,好词,美句等编成“荟萃”;公司名、店(厂、铺)名、匾额、说明书等编成“集锦”,将几本小册子汇成服装名城文化“精与糟”。在个人成果的基础上再由学生四人小组利用一、二周时间合编成《服装名城街头文化录》一书,成员人手一册作为资料积累,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民主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学校艺术节参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他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收获甚佳。这样的实践活动能从“自主、合作、探究”中沉淀词汇,为写作积累大量可贵的词句,从乐中提升了写作技能。事实证明,要写好作文就得多参加实践活动。
  
  三、与日记为友,轻松来写作
  
  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批改作文,但其学生作文写得甚佳,便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的结果。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爱上日记,而不应把写日记作为一项负担。我先介绍一些名人日记让学生欣赏,用那些朴素而充满情感的文字打动学生的心,令学生与名人精神交流;然后谈谈本人写日记的心得,并公开笔者写的十几大本日记,言传身教,引起共鸣,使学生明白日记是记述自己发生的一切事情,写日记是一种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练笔。父母的叮咛,一个客人,一张照片,一个眼神,一次嬉笑怒骂,一道风景,一次闲聊,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一次偶尔所感……都可写进自己的日记。经历、想法任凭挥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随我下笔。日记就这么简单。除了个人较隐私而不想公开的日记外,大部分日记可以师生交流共赏。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不要求天天写,一周有三篇就不错了,一个学期下来就积累几十篇了。学生们都成了小作者,产生了成就感,写作气氛热烈,达到了新课标“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要求。
  
  四、跟课外书为伴,轻松习作凭我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众所周知,要写好文章不多阅读作品那是一句空话。由于现在学生学科多,功课紧张,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我只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推荐的二部名著(课外阅读),上交读书笔记两篇。但这还不够阅读量。为了写作能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规定每个学生每天10分钟时间看电视或报纸的要闻(周六日为20分钟)。尽管教学任务重,我每周(或两周)还抽出一节课进行阅读课外书。5分钟为导读,可以教师讲,讲方法,说要求;可以学生代表发言,说读书感受,剩余40分钟学生自读。读的书要精选,我重点推荐一些杂志报纸的短小精悍文章,可读性强,贴近生活,写作方法易吸收,收获不亚于读名著。教者适时在课堂上交流口评。久而久之,学生们分外喜欢与这些书报为伍,成为精神食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平时“读书破万卷”,故当要写东西时就“下笔如有神”,轻松自如了。
  
  单位:广东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