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作文教学应尊重个性

作者:黄颖瑶




  意大利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曾讲过一个睿智的趣话。他问:“老鼠和珍珠,你喜欢哪一个?”人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珍珠。”他又问:“那么,你愿意成为一颗珍珠,还是一只老鼠?”人们哑然。奥古斯丁说:“是老鼠。因为它有生命,有发展的潜能,有行动的自由。”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作为局外人,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颗珍珠,因为它的外表很美,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但如果作为当局者,我们却情愿做一只老鼠,因为它拥有生命,拥有自由。我们都明白:拥有生命,自由自在地活,愉悦的是自己;没有生命,空有漂亮的外壳,愉悦的是别人。
  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极大的矛盾。作为老师大都希望看见那些类似于珍珠模样的作文,哪怕它是假的,没有生命的。而学生呢?当然是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用自己最喜爱的形式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哪怕写出来的文章像一只样貌丑怪的小老鼠。
  但竟争是残酷的,分数是无情的。所以为了学生们“美好”的前途,我们只好像车间流水作业一样先安排好各项工序,然后填料、压模、组装,尽可能以最快速度生产出一大批可以假乱真的人工珍珠,以应付考场之需。
  然而,此造假之举,必遗害无穷。所以,我们呼吁:把生命还给作文!把个性还给学生!
  (一)情动于衷,文发于外
  真正的文章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鲜活的生命。“它的肢体是词句段落,它的骨络筋脉是结构,它的血脉是感情,它的灵魂是作者的主体精神。他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然后产生无穷的活力和生机。”可见,作者的真情实感是立文之本,舍弃了真情,就等于舍弃了文章最宝贵的生命。
  本来“写我真情”是无可非议,理所当然的。但在一种狭隘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统治下,却是举步维艰。“文以载道”没有错,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却可能是错的。在高考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思想正确”这一项要求,但我们的脑里却仍顽固地留着一把衡量思想的标尺。相反,对于“标准”中赫然地写着的“感情真实”这四个字,往往是视而不见。在2001年的高考中,竟有一考生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诚信,丢得好!”结果分数亦跟着丢掉了。真情的流露是要付出代价的,英雄的牺牲正好昭示了后来之人:“真话,万万说不得!”抒写真情是人的本能欲望,但学生却要“为文造情”“为分造文”,心理的渴求长期受到压抑,以致大部分的学生越写越抗拒,结果写作的欲望近乎零,更谈不上有任何的写作的冲动。试想一下,如果当学生走出考场后,连提起笔来写几行字都感到非常厌烦,那算不算是语文教育最彻底的失败!
  文学活动首先是情感活动。心中有了情感的波澜,才会有写作的冲动,释放了感情,才能体会到写作的愉悦。当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时,作文就不再是其外在生命的沉重负担,相反会成为其生命的激情表达。
  “韩寒很勇敢地保持着那份张扬,保留着那些尖锐的棱角,敢做敢言,于是他的身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本来我们也是一颗色彩绚丽,有棱有角的石块,但青春的河流却把我们冲刷成一粒圆溜溜的、暗淡无光的小石子。”
  “我要的自由不是身体或生活上的无拘无束,我要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自由啊!‘望美人兮天一方’……”
  虽然他们的文笔都算不上很精彩,但却无一不闪现着个性的光彩。设若能让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会否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张扬个性,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因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中看到这样一句话:“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可见,倡导个性张扬已是旗帜鲜明。改革课程结构,设立选修课,应该也是尊重个性发展的一个明显的举措。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能真正飞翔起来,我们就必须尊重个性。尤其要宽容地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例如,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与性格气质的不同,反映在文体的写作上就会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因此写起议论文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但记叙文却写得一塌糊涂。有的学生感情丰富细腻,写抒情散文最是拿手,但议论文却总是写得不成样子。有的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虚构的小说引人入胜。差异是客观必然存在的,所以我们不能苟求学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要能依从学生自己本身个性特征,找准一个方向,努力地写下去,便能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另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勇于使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有的感情和思想。只有当语言与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结缘了,语言才会焕发出独特的光芒。甚至大胆一点地想,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真正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或许是作文教学的极致。
  
  单位:广东南海盐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