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分级超越式写作训练

作者:朱学金 杨精华




  学生作文状况有三条发展图势:一条是如登山,步步升高;一条是如滑坡,步步下跌;一条是如走沼泽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辛勤教书的老师何尝不想使学生的作文步步升高,篇篇向上呢?可大多数学生却总是走沼泽甚至不断滑坡。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重要的原因是老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拿优生的作文和中下等学生的作文比,比来比去总是达不到老师的满意要求。因为作文水平在短时期是不会大幅度提高的,这就挫伤了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这样尝试。首先进行“分级超越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分级超越训练”就是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分级,让水平接近的同学成为竞赛对手,对那些写作水平极低的同学要求“超越自我”。每写一篇作文要求先写初稿,反复修改再交稿,用方格纸抄好,交给老师初步验收。然后把作好的作文装订成五六本作文集,组织学生阅读评论:一组评二组的,二组评三组的,依次类推。每个学生都是评论员,学生评完,把作文集交给老师研读,复查;判定升级和降级。并作出踞确规定:被评为甲等的升三级,被评为乙等的升二级,被评为丙等的升一级,被评为丁等不升级。如能再修改抄写有明显进步的可升一级,无故不交作文,或抄袭作文的降二级,如能再认真补写的可不降级,但不能升级,只在文章上标明是补写的以示警戒即可。
  每次作文以后,我都要进行小结,宣布升降级名单,说明升降的理由,并将作文集和学生的评论文装订在一起,供同学们传阅。这样写作文评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感受《今天我也过把老师瘾》,学生在作文里认真地对好的作文进行褒奖,对差的作文,甚至不通顺的句子拿来剖析。由此感受到写文章是一种创造的快感,批改作文犹如嚼又生又涩的水果一样,同时对老师改作文的辛苦也有了体会。大多数同学认为努力写好一篇作文不单是自我能力的表现,也是对老师辛勤教育的回报。写作文的兴趣激发了,但是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决非一日之功。这就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积学以储宝”,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酿不出蜜来。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我把积累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阅读和摘抄,一种是观察和体验。
  阅读和摘抄又分为课内和课外。这就是立足课本搞好阅读教学,课本是作文的范例,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章的构思和立意,如此构思和立意,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如教《故乡》,鲁迅先生的构思是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又通过人物的前后对比分析旧中国的黑暗。可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所看到的变化,你如何构思立意,多做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路就得到了开拓。再者对文章好的词句应予摘抄体味,如《我的长生果》、《我的小桃树》有很好的写景和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抄写和借鉴。还可通过这样阅读分析也能改变一些学生上课听下课扔的现象,即圈点评注加深学习和巩固。我告诫学生“好记性赶不上烂笔头”,写在纸上的文字是永恒的。
  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有阅读计划。起码要阅读初中课本选的古典文学名著,即使无兴趣读文学常识也要有大概的了解。报纸如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我刻印下来散发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多订报刊读物,如《语文天地》、《中学生阅读》、《语文报》等。对于积累和摘抄我也给予评讲。有的同学的摘抄和积累非常丰富,随时在班内传阅以示为榜样。我还把平时读书的摘抄,还有剪贴的报刊文章展示给学生们看,也激发了他们摘抄剪贴的热情。学习了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后,同学们更明白了阅读和写作的相辅相成的道理,我把这些比作敞开库门,勤于进货、囤积居奇,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写作知识富有的人。
  观察和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老舍先生也说过:“学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想。”指导学生观察要仔细,如果走马观花的观察或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决计是写不出文章的,更谈不上好文章了,我要求学生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指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校园里和别人一起参观游览,同进行一项活动,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生动感人,有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空洞无物呢?关键是不善于观察,周围的景物不能入耳入目。例如写观察作文《小小植物园》,有的同学写学校阶梯教室有一个小而别致的的植物园。园虽小,门类齐全,观察细致,写得绘声绘色。写春日桃李花开枝头闹;写牲丹玫瑰的争芳斗艳;写到园中环形水池睡莲田田,写池中的鱼儿戏水,蛙儿鸣叫;写金秋的丹桂飘香;写深秋菊花的迎风斗霜昂首怒放。这次作文初稿、定稿装订成集后让学生自己评论时,那些平时不善观察,写作马虎应付的同学,想不到同学却描绘得如此美妙,禁不住啧啧称赞。
  通过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的尝试,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做到积累要多,观察要细,体验要深,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的。
  
  单位:湖北襄樊市三五四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