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在诵读中培养鉴赏能力

作者:鞠九兵 郭芝模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当你反复把玩,仔细体味时,即可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多层面的诵读、诗歌语言的品味及诗歌意境的联想想象等来实现的。
  首先,多层面的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音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尤其是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读清句读。意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边读边引导学生弄懂重要字句的含义,弄清诗句的内容。情读:在读准字音、弄清词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到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美读:诗是心灵的音乐,深刻领悟诗魂,体会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融入自我,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初步感受了诗中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升华诗歌的美学意境。
  其次,诗歌意象的探究。“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基本单位构成。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升华出读者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将诗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显得更加情深意浓,真挚感人。食指的《相信未来》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人生在世所不能摆脱的尴尬。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扑朔迷离、恍若仙乡的梦境,表达了作者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表面上这些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能够传达出生活精髓神趣的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基础。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
  再次,诗歌语言的品味。人们历来认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就是驾驭语言的能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说,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关键。对于诗词教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寥寥数语往往蕴含无尽之义。无论是解读意象,还是赏析意境,都要对语言现象进行仔细的揣摩,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还要努力挖掘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如此,才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领会作者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进而领受涵咏的快乐,感受语言的魅力。《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例如,《山居秋暝》中赏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所传达出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词序的变化角度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然后,让学生体会两种排列的不同效果。最后明确:原句的排列,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动人情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当我们徜徉于这些迷人的诗行中,仿佛置身于变化莫测、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试想,若不是深入到语言文字中潜心体会,细细品味,又如何能体察到诗中的言外之意、作者的由衷之情呢!
  总之,教师在整个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接触优美的诗词,在诵读中学会欣赏。从整体上了解诗歌、认识诗歌,从而喜爱诗歌,并逐渐掌握自主阅读、阅读诗歌的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多层面的诵读、诗歌语言的品味及诗歌意境的联想想象等多种形式,培养升华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单位:江苏如皋市薛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