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作者:詹晓云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应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课本只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更要把目标放在学生这个个体和社会上。作为刚涉世不久的初中生来说,光学习课本上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去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去阅读社会这本大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课堂上要精讲,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论是教材还是其他书籍,都要把重点放在“读”字上,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读来积累学生的语言,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悟性。所以老师有必要从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指导。
  首先要告诉学生阅读的文本要思想健康。武侠、凶杀、言情等等这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书不能读。除了教材所选的优秀作品外,还应该读些名篇名著、科技书籍、名人故事等这些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的书籍。让学生明白这才是必须吸收的精神食粮。
  其次还要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科学的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认为,不动笔不读书的阅读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当学生阅读完文本后,辅导他们写读书笔记,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甚至是名篇精品等摘抄下来,然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只要背下来了,那么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很自然地注进了学生的心田,成为自己的东西。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另外,还要辅导他们写读书心得,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每一次谈感受都会是对他们的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他们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就能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应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的体现者。教材也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惟一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优秀时文、经典名著,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扎实基础。
  
  单位:河南淮滨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