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阅读教学应从长计议

作者:张 平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复习的重头戏,而这一块恰恰又是最难以把握的。文言文复习我们可以讲解实词虚词,写作教学我们可以讲素材与章法,而现代文阅读却让人无所适从:句子你都能看明白,可一旦让你阐释、归纳文章意思的时候,往往还是言不及义。而我们的复习往往也是机械地就文论文,遇到了什么样的篇章与试题,就照本宣科地解释一通,只管把答案塞给学生,这样大海捞针式的复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的学生学习现代文,可以说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积累,结果却连一篇高考文章也看不透、做不好;我们的教师在讲解课本时头头是道,分析高考说明时眉清目楚,可一旦放手让学生去做,却往往不尽人意:做对的拍手称幸,做错的自认晦气,成功既无胜算,失败便在所难免。这些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训练不得其法: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这样阅读能力的提高当然就无从谈起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阅读教学一直是块心头病,
  现将自己多年的思考与探索形诸文字,供同行探讨。
  
  一、了解现状,提出要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太难或太易的教学要求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下的教学是不可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的。那么,怎样的要求才是适当的呢?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发展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这种发展区。教师在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时,一定要设法了解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面、阅读兴趣、阅读方向等,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我们可以在课本之外,有次序地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这项工作很重要。书籍浩如烟海,如果我们一味让学生各取所需,浪费了时间不说,很可能还会让某些庸俗的书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通过卷面的或口头的检测,了解学生的理解、消化能力。学生阅读常常有两种不良倾向:(1)囫囵吞枣。有些学生读的书虽然多,但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他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一大堆书名、主人公和情节,但谈到书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时,就不知所云了。这样的阅读是纯趣味性的,除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外,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微乎其妙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从语言运用到篇章结构,从作者寄托到作品的寓意,都要有一番自己的咀嚼与揣摩,以形成自己的见解,实现知识的积极内化。(2)半知不解。有些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因自身经验的原因,或由于作品本身的难度,虽然有消化的愿望,但往往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产生曲解误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适当加以点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就是我们下文所要谈的阅读策略。
  
  二、有效训练,授之以法
  
  任何一项活动都有自身的一套方法,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1、精选作品 现代教育传播原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信息来源原理,它明确提出:资料来源影响传播效果,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为对方所接受。因此,我们在选定阅读作品时,一定要选那些为历史和现实所推崇的、对人类文化传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有品位的文章,如丰子恺、余秋雨的散文,汪曾祺、张爱玲的小说,余光中、闻一多的诗歌等。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扩展视野,了解人类文化的复杂与多元,还能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的阅读作了丰厚的积累。
  2、共同经验 阅读过程其实是一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学生、作品三者间能建构一定的沟通平台,拥有一定的共同经验,那么这种阅读活动肯定是富有成效的。具体方法有:(1)回忆联想,动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当前的作品。如我们在讲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时,可联系林升的《题临安邸》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陆游自己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来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际。(2)扩展延伸。学生的知识经历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介补充。如《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我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来传染给也如我年青时似的做着美梦的青年。”这句话关系到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时可引述顾城的《一代人》,比较他们思想境界的异同,进而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3)直观感受。这方面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播放录音,放映电影,制作课件,增加文章的可感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复作用 阅读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必须让学生通过一定次数的重复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阅读中的重复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指增加阅读次数。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具体研究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为掌握某一类活动所需的练习量时就指出:“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做到使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二百个小时在朗读上,至少花费二千个小时在默读上。”这一研究对我们认识重复的意义是有启发性的。其次是指阅读方法的重复,例如在读同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运用默读、朗读、播放录音等形式,也可以用速读、精读、有意记忆等方法,让学生多途径地感知文本。另外,对于同一项阅读要求(如概括文章要点),我们可以通过多篇文章多种文体反复练习,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当然,从教育的最小代价原则来看,我们的重复要以目标的实现为准,要注意重复度的问题。
  
  三、激发探究,促进发展
  
  活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实践证明,如果人在外界刺激下所作的反应完全是被动的,那他在活动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就不可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其注意力也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在阅读活动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自觉适应,这是我们在学习中的常态。先让学生了解阅读目的,再由老师提出阅读任务和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积极思考,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提高。在这一层面上,任务是由老师布置的,学生的活动具有一定被动性。
  第二层面:主动发现,这是发现学习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它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发现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的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具体表现为:(1)准备阶段。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确定重点内容,并进一步自我提问、设置目标。(2)整理阶段。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接受文本的新思想或推翻其判断,把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从而归纳意义与思想。(3)应用阶段。学生根据学习结果检验预想,鉴定学习差距,总结阅读经验,以便在新一轮的阅读中进行学习的迁移。
  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反馈的有效性。阅读的结果可能是成功的,这当然会让学生信心倍增,同时还会激发出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阅读的结果也可能是失败的,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冷静地分析他的阅读思路,调整他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从而将失败转化为一种契机——走向成功的契机。阅读活动最坏的一种结果是没有结果,不了了之,使得学生无从收获与检验,我们最要防止的就是这类虎头蛇尾的活动。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03级教育硕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