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文言文教学中的“七读法”

作者:陈雪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教学理念提出后,我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相继作了一些尝试,采用了学生读文章,自己谈读后感,自己找疑点,互动讨论,共同品析文章“美”点等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外现代文的阅读,也与近些年的中考题型相吻合。中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来源于课外的导向,使中学语文教师敢于放开手作出改革教学的尝试。然而让我们不敢放手去改革教学的是文言文。许多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与诗词阅读篇目来自1-6册书中出现的文言文篇目,占16分左右,这个指挥棒使得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特别仔细、认真,可谓边边角角、里里外外都为学生讲到、讲清、讲透,这就不得不以讲字当先,回到“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中。
  我常为一味地靠讲来“填饱学生肚子”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而犯难,文言文教学可不可以真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我曾尝试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来教学,我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马说》为例来谈谈如何将“读”贯穿到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
  《马说》是韩愈作品中的名篇,该篇为议论文体,二年级学生在没正式接触议论文的情况下,接触文言性议论文是较难以读懂的,外加本文托物寓志的手法,就更难理解作者的意旨了。我采取“读”的方法教学,依据步骤归结为“七读法”。
  
  一、初读
  
  要求学生自由地读全文两遍,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其目的是想锻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
  初读的目的:读通字句,初步理解文章字、词、句、段的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二、疑读
  
  先读书下边的注解,结合注解再读文章,自己试着翻译,不能理解的字、词,作上记号。
  疑读的目的:边读边试着翻译,是想锻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记下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们自己试着互相解答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敢于回答,乐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自主发言,自由评论,最后的确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加以点拔,再让学生们共同得出答案。
  以上两读解决了文言文传统教法中逐字逐句翻译的内容,这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自主地掌握了知识,自由合作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食粮,比我们拼命灌输更能让学生消化。
  
  三、共读
  
  老师与学生同时读文中的某一段(如第一段),必然存在语速不一致,节奏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引入文言文阅读的节奏训练。其余段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共读,或指定两人读,学生共同评价该同学的语速、节奏处理是否得当。还可以用老师大声、学生小声共读的方法来感受如何处理语速、节奏。
  共读目的:训练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节奏感。
  
  四、悟读
  
  在“读”使学生掌握了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老师将不懂的问题归纳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着重读某一段或某几句,从读中悟出我们要找的答案,尤其要悟读出文章主旨。
  悟读目的:训练学生领悟段意、主旨的能力。
  
  五、品读
  
  老师可指定一、两个句子,让几个学生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评评谁的语气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同时让学生找一些自己认为可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这样读的原因。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又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的标点符号要让学生读出来,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其真无马邪”后边的问号,应该读为责问的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应该读出肯定但又带感慨、无奈和讽刺的语气。
  品读目的:通过品读某些句子的语气,来品析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者主旨的理解。
  
  六、研读
  
  最后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读后想:对文中出现的对象你想说点什么,为什么想这么说?
  研读目的: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外,还能训练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论说能力。
  
  七、背读
  
  用文脉法启示学生背读全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这节课,讲的时间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品析、自己背诵,当堂能背下的占大多数。
  教学无定法,但文言文教学贵在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去读,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读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多方面地掌握知识,读能使老师的教学轻松,学生的课堂活泼,因为读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性、研究性及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单位:湖北黄冈西湖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