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审美

作者:董瑞庚




  审美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感觉正日益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在美感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字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它独特的艺术传统,那就是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这要求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仅是满足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绘景抒情,情景融合的境地。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境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这就是意境。文学作品也多以有“意境”为上,而文学作品的意境又多用客观景物来构筑。如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郁达夫著)就是一篇写景抒情、意境优美的散文。
  诗与画的统一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许多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瞑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与其说是一首诗、一支曲、一首词、一篇散文,不如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自晋代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用笔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画不分家的特点,教学生在品诗中“绘画”,让学生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画面,以求更好地理解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手法。白描、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既是画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作家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相通,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大,引入到具体可感的画面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之一,它用墨线勾描形象,不着颜色。这种画技被文学家所采用,即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神情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鲁迅的小说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作品。我们在教学鲁迅小说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这种手法,粗笔勾勒出人物的神情面貌,结合绘画知识加以讲解,效果会更好。比如讲述《祝福》,作品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三次都特别着意描写了她的眼睛,三次描写又都各不相同,而每次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都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她那不同眼神中窥见出样林嫂悲惨命运的变迁过程。如果我们能够用笔粗线条勾勒出样林嫂三次肖像的画面,并加以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掌握这种表现手法。
  “以大观小”、“小中见大”。我们在教授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时,总要被他那博大的胸襟和涵盖万物、自然的气势所折服。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原”、“五岭”、“乌蒙”等本身都是充塞天地之间的庞然大物,但在作者眼里,它们不过是“蛇”。“象”,不过像是“细浪”在腾跃,“泥丸”在滚动罢了。这种“以大见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并不是诗人所独创,而是诗人借鉴中国山水画一种常见的技法而己。艺术家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如作盆景观。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这样引导,学生自然会了然于心。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仅仅是画家的专利,文学家们也经常用这种手法来体现自己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志向。中学教材中,此类文章(托物言志散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描写、刻画具体的外物(动、植物等)为基础,以借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表现。如元代画梅名家王冕,他画的梅花充满生气,清新可爱,而且具有鲜明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他的《墨梅图》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了他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他自己的抱负。
  3、音律。汉语言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大都与音乐有关,便于歌咏,便于流传。中国诗歌不仅具有新颖的意境美,还富有动听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出自诗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和别致的诗行。像古典文学部分的诗词艺术就特别注重音乐性。唐诗中的格律诗要求押韵、对仗、要求平仄相间,宋词句式的长短参差,音律的和谐是诗歌音乐性的完美表现。许多诗人、词人他们本身就在音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我们在讲授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清新明丽的意境时,也可以借助音乐知识来赏析它的音乐美,从而陶冶情趣,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的情感旨趣。如讲授李清照词《声声慢》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音律角度探讨作品的艺术魅力。词中采用大量的叠词和一系列巧妙的乐音组合,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一种回肠荡气,幽咽难宣的词境。
  
  单位: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