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作者:吴怀传 宋景华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本应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课理应是生动有趣的课。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语文学科成了干瘪苍白的学科,语文课成为枯燥乏味的课。于是,学生、老师困惑,家长、社会不满,站在高层面的仁人志士则从宏观的高度对现行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制度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甚至有人给中学语文教学扣上了“误尽苍生”的大帽子。还有不少人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诸如此类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好的考试制度以前,语文教学的“可为”应该从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去寻求最佳途径,在优化教学过程上狠下功夫: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具有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自我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他的名著《德国教师指南》中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反思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提倡教育反思,将反思上升到一种教育理论的高度,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的一种趋势。通过反思,看看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的,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独占讲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消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向教研要质量。当前,我们一方面在强调用好教学大纲和课本,一方面又对通过教材来提高语文高考成绩基本上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教师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处理教材内容,学生以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语文学习。如此这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学的无序性愈发明显。像高三第六册共四个单元的课文,丢掉一个单元的是多数,减去一半的不在少数,整本教材一课不上的也大有人在。这种随意性使语文的教和学如坠云雾,没有等差更看不出台阶的教学过程,其结果是不同年级段的语文教学分不出高下:要么就是只看眼前(主要是高一、高二),一切听其自然,随文而教,随遇而安,能快能慢能深能浅,喜欢的多说一点,没趣的一带而过;要么就是只盯着高考,一切只管应试(主要是高三),从高一到高三,从课内到课外,从讲解到训练,始终以高考试题为例,按高考模式检测,用高考标准衡量,缺少基本的教学研究。新课标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趋势,根据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全新要求,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主张。我们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自己要成为榜样。好的教师必须是有科研意识的,他应该比别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学得多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才不致贻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潜心研究、精心准备,按照“设想——设计——实施——实现”的程序上好每一节课,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复习备考时,按照“考纲”、“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能力点,逐个专题地形成目录式或网络图式的体系。训练题的命制和选择要把好质量关,强调科学性(题干科学,答案无错)、创新性(设计新颖,具有新意)、针对性(上扣考纲,下联实际)、灵活性(设置情境,角度多变)、多样性(选材丰富,视野开阔)、基础性(体现双基,面向多数)、典型性(一题一面,举一反三)、层次性(具有坡度,合理分档)、时代性(捕捉热点,关注社会)、综合性(一题多点,知识交叉),避免题海战术,才能提升训练的质量,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合理优化,按照“语言感悟能力”→“写作思维能力”→“语文综合素质”这个阶梯程序组织高中阶段三年的教学。
  第三,消除对语文在考试得分上的顾虑,敢向语文要高分。“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理应遵守的宗旨。不管这“用”属于立竿见影式的急功近利,还是属于高瞻远瞩式的发展人才,其作为“学”的原动力都是无庸置疑的,而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学生大多感觉学以致用是很飘忽的事。所以在目前仍然以“考”来评判优劣,在语文的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的分数不可或缺且越高越好的情况下,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要敢于向语文要高分。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说的是文章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语文考试分数似乎不可能像理科(如数学)那样会有满分出现,但是从理论上看,语文得满分不是不可能,因为只要按“考纲”要求,只要答案合乎评分标准,作文、主观表述题均可以得满分;从高考实际结果看,2004年湖北高考就出现了一个高考语文第Ⅱ卷得满分的典型。所以教师自己应有得高分的信心,尤其要鼓励学生向语文要高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对语文,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多与学少不一样,活学与死记不一样。
  总之,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是课改工作得以顺利深入发展的关键,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单位:湖北红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