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弹性化

作者:尹国东




  语文教学要做到优质、高效,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力求弹性化。
  
  一、为什么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到弹性化
  
  (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弹性化。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3.“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不同。
  (二)语文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弹性化。
  语言是丰富的,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要表述的内容是不同的。一语双关,就是语言内涵丰富性的一个表现。
  (三)语文知识的模糊性决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弹性化。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不可能有明确的界定,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也只能是概述。学生要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掌握到何种程度,只能是相对模糊的。比如要求初中生掌握多少成语,谁能说出个准确数?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浅显到何种程度,谁能说得清楚?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弹性化设计
  
  (一)心中有生。
  1.心中有生,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篇课文可确立的教学目标固然很多,但筛选和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过程。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状态,分析他们具备了哪些知识,需要哪些知识,缺乏哪些知识。要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可能有哪些困难,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要分析哪些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这样分析之后,就会明确应该确立哪些弹性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2.心中有生,就是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语文学习态度各不相同,语文学习技能各有千秋,因而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同一首古诗,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并能诵读。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能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涵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优秀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去鉴赏诗歌、评价诗歌。
  
  (二)课中有间。
  1.课中有间,就是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下必要的空间。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参与的空间,如讨论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表演的空间等。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有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提出了质疑,认为父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应该是严肃、爱在内心,说话不会“再三嘱咐”,步履也不会很“蹒跚”,爬月台也不应该很“艰难”;而母亲则应该是温柔、细心、体贴、动作不灵活、说话罗嗦等。于是我就给时间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开展讨论和争辩。最后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文中的父亲不仅具有父亲的品质(如在艰难人生中奋斗拼搏的精神),而且具有母亲般的爱。这里与其说是父亲的爱,不如说是父辈的爱。所以文章是借父亲的背影表达两代人之间的爱。背影是两代人爱的凝聚点,是爱的象征,是爱的符号。这样,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就有了保证,同时也为新的教学目标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2.课中有间,就是要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必要的空间。图画有“留白”说,戏剧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为了给观众或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样,语文教学也应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有时一篇文学作品,与其老师去条分缕析,剖析得面面俱到、清清楚楚,还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美和意境美。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我们语文教师不应做说破道尽的贫嘴婆,而应做让学生自主品味作品神韵的导行者。
  3.课中有间,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自由质疑的空间。古人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对同一问题因理解不同而解释不一的现象(有些问题甚至连专家学者都有争议),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质疑的广阔空间。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疑问;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努力营造学生之间容纳不同观点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出现新的甚至异想天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激发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在质疑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的创新个性充分发展。在这一点上,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是我们的楷模。他对学生倡导的是:(1)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2)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3)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总之,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结合文学作品自身的人文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留给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能设计出点亮学生智慧和创新之光的教学目标。
  
  单位:江苏泰兴市古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