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

作者:王正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争鸣历史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语文课程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它使我国的语文教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也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着一个全新的问题:新课程理念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在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作个人化的评述。
  
  一、更新观念,确立新的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我们中国确实有许多好的传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有价值的,但现在有很多东西都值得质疑。因此,转变教师观念的要求就显得尤为现实和迫切。这种转变不是简单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而是具有教师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和学习速度差异,鼓励他们逐步形成鲜明的个性,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用不同的速度通过不同方式学成相同的学习内容。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主观性,其中自主性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自己确定目的,自已掌握学习进程并能在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和监督。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善于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先学一家、融合自家、自成一家的路子,从学习和比较中开阔眼界、明辩是非,摒弃“要么教师强加要么学生自发”的偏执心态,确立属于自己的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课程的实践必须有教师的投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含量和得心应手的课程调控能力。其中文化底蕴是决定性因素。语文学科课程涉及面极广。作为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具有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猎古今中外,通晓各种文体篇章教学技能。在这方面,当代语文教坛上颇具影响力的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等无不是文、史、哲、艺样样精通,这使能们的课堂语言具有高度文化含量,多维辐射的信息交流,得心应手的调控技巧。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通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新课程的动态性、生动性、重构性、综合性,实践性,就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必须跟上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注意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环境,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筛选、分析和优化重组,与时俱进。
  
  三、做课程的参与者、对话者、动态生成的重构者
  
  适应人本主义教学理念;重新构建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过程观,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学习方式上的体现,就是在继承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学习方式的动态性是课程构成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要求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无条件地进行角色转型,以适应变化了的学习方式。
  与以往的学习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要求学习主体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双重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释放学习的内在能量,真正体现出学生作为课程积极参与者和个性化创新的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的语文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静态教学流程中的传授者,而是动态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者、探究者、体验者,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内涵的多维感悟,多元体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是一种存在,更是生活的过程,它需要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文本与大千世界间的对话交流。当然,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的角色不仅是参与者、对话者,更是教学流程中的创造性信息的重组者。参与合作、对话交流,旨在使教学呈现出课程目标所期待的个性化新质的创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这些新质搜集、重构,形成新的课程视野,在新视野的层面上继续激发兴奋点,保持课程动态创生的持续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时升华生命的质量。
  
  四、做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构建意义的方式来获得的。新的课程精神要求语文教师构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过程,这意味着将由传统的静态“文本”课程转向动态的“体验”课程,使师生共同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这就需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营造支持学生积极性的心理氛围,不断激发课程动态性、创生性的环境,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课程体悟的兴奋点,以求得在动态中释放内在能量,对课程的情感、态度进行升华。如对鲁迅的《藤野先生》的解读,就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才会体悟鲁迅那种“弱国低能儿”的痛感,文本中洋溢的民族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大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的实践是一场痛苦的革命,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重新定位,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单位:山东海阳市留格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