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

作者:胡 俊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的教与学、动与静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启发性提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伟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时应注意时机的掌握。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解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鉴赏尤应如此。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神奇而有魅力。因此,教师不应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开放性提问——横看成岭侧成峰
  
  新课标《前言》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提到:“(语文课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开放性,寻求多元化,主张“百家争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量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整合,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对文学作品做出多元理解。实践证明,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三、探究性提问——打破沙锅问到底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含金量。语文课中的问题设计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积极营造一种探究的课堂氛围,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化、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层建瓴,敢于率先打破陈规,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虚拟性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虚拟性提问就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的前提,并认可这种情况在某种情况下是合理的,然后推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假设的谬误。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得到极大的发展,学生人性得到极大的凸现,让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所在,并由此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虚拟性提问又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替换式。如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给段落换一种顺序,换一些语句:给句子换一种修辞,换一些词语;(二)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给文章设想几种不同的结局:(三)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看看和原文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五、悬念性提问——心有灵犀一点通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妨碍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课堂提问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单位:浙江义乌市上溪中学